“直須覓取僧為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直須覓取僧為伴”全詩
直須覓取僧為伴,更為開庵劚草萊。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和毛君州宅八詠 山房》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毛君州宅八詠 山房》是蘇轍所作,屬于宋代的詩詞作品。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每天夜晚我戴著斗笠來到毛君州的山房,
帶著竹竿和篾條,我在這里度過了無數個夜晚。
我席地而坐,用蒲團作座椅,紙帳布置得精致,
香爐散發出竹子的香氣,這是我獨立而寧靜的地方。
我需要找到一位僧人作為伴侶,
一同分享這份寧靜和寂靜。
我還計劃開辦一座小庵,清除周圍的荒草和雜草,
為自己打造一個更加幽靜的居所。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蘇轍在夜晚來到毛君州的山房中度過的寧靜時光。他以自然和素樸的形象來表現自己追求寧靜、遠離喧囂的心愿。詩中暗示了他渴望尋找一位僧人作為伴侶,共同分享這片寧靜和寂靜。此外,他還表達了自己開辦一座小庵、追求更加幽靜居所的愿望。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樸素的語言傳達了蘇轍對寧靜和清凈生活的向往。通過描繪他在山房中度過的夜晚,詩人創造了一種恬靜而深沉的氛圍。蒲團、紙帳、竹香臺等細節描寫,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在山房中的靜謐與寧逸。
詩中的"僧為伴"表明蘇轍渴望與一位僧人共度時光,尋找一位與他有相同追求的伴侶。這種愿望不僅是對友誼和默契的向往,更是對內心寧靜和精神寄托的渴望。
另外,詩人還表達了自己開辦一座小庵的愿望,這體現了他對于理想生活空間的追求。他希望通過開庵劚草萊來清除周圍的荒草和雜草,為自己創造一個更加幽靜的居所,追求內心的寧靜與安寧。
整首詩透露出蘇轍對禪修生活和自然的傾慕之情,以及對繁忙世俗生活的厭倦。通過描繪山房的景象和對僧人、開庵的向往,詩人展現了一種追求寧靜和遠離塵囂的精神追求,給人以思考和靜心的啟示。
“直須覓取僧為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máo jūn zhōu zhái bā yǒng shān fáng
和毛君州宅八詠 山房
àn zé xié qióng yè yè lái, pú tuán zhǐ zhàng zhú xiāng tái.
岸幘攜筇夜夜來,蒲團紙帳竹香臺。
zhí xū mì qǔ sēng wèi bàn, gèng wéi kāi ān zhǔ cǎo lái.
直須覓取僧為伴,更為開庵劚草萊。
“直須覓取僧為伴”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四旱 (仄韻) 上聲十四旱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