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無安心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別無安心法”全詩
別無安心法,但復餅師饋。
外物來無從,往亦無所至。
佛法見在前,我亦從此逝。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和遲田舍雜詩九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遲田舍雜詩九首》是蘇轍所作的一首詩詞,描寫了一位與遲田舍僧人的對話,探討了佛法的意義和個人修行的困境。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試問西寺僧,云何古佛意。
別無安心法,但復餅師饋。
外物來無從,往亦無所至。
佛法見在前,我亦從此逝。
詩意:
詩中的主人公向西寺的僧人提問,詢問古代佛陀的真正意義。僧人告訴他,沒有其他安心的方法,只有依靠餅師提供的食物。無論外界的物質條件怎樣改變,無論他往何處去,他都無法找到真正的歸宿。佛法的真理似乎在前方等待著他,于是他選擇了從此離去。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話的方式,表達了詩人對于佛法和個人修行的思考。詩人首先向僧人提問,試圖了解古代佛陀的真正意義。然而,僧人的回答卻讓詩人感到困惑和迷茫。僧人告訴他,安心的方法唯有依靠物質生活的維持,這似乎與佛法的教義不符。詩人感到困頓,認為無論他追求外物還是放棄外物,都無法達到內心的滿足和歸宿。
最后兩句"佛法見在前,我亦從此逝"表達了詩人的決策。詩人意識到佛法的真理似乎就在前方等待著他,于是他做出了一個決定,選擇了離去,離開現實的束縛,尋求內心的自由和滿足。
這首詩詞反映了蘇轍對佛法和個人修行的思考和困惑。他通過對話的方式,表達了人們在塵世中追求內心平靜和意義的困境。詩中的離去并不是肉體的離去,而是對現實束縛的超越,對內心自由的追求。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給人以思考和反思的空間。
“別無安心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chí tián shè zá shī jiǔ shǒu
和遲田舍雜詩九首
shì wèn xī sì sēng, yún hé gǔ fó yì.
試問西寺僧,云何古佛意。
bié wú ān xīn fǎ, dàn fù bǐng shī kuì.
別無安心法,但復餅師饋。
wài wù lái wú cóng, wǎng yì wú suǒ zhì.
外物來無從,往亦無所至。
fó fǎ jiàn zài qián, wǒ yì cóng cǐ shì.
佛法見在前,我亦從此逝。
“別無安心法”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七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