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托重艱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付托重艱難”全詩
統接神孫正,人依圣母安。
橋山封劍佩,原廟見衣冠。
萬國纏哀處,嵩陽檜柏寒。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神宗皇帝挽詞三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神宗皇帝挽詞三首》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承平終不處,付托重艱難。
統接神孫正,人依圣母安。
橋山封劍佩,原廟見衣冠。
萬國纏哀處,嵩陽檜柏寒。
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轍寫給宋神宗皇帝的挽詞,表達了對皇帝的哀悼和對國家前途的擔憂。詩中提到了承平不久就結束,接下來將面臨重大的困難和挑戰。皇帝已經去世,統治權交接給了皇孫,人們依附于皇太后尋求安慰和支持。橋山上的劍被封存起來,原廟中的衣冠也見證了皇帝的離去。整個國家陷入了悲哀之中,嵩陽山上的松樹和柏樹寒冷而凋零。
賞析:
蘇轍通過這首詩詞表達了對宋神宗皇帝逝世的悲痛和對國家未來的擔憂。他用簡練而凄涼的語言描繪了承平走向終結的景象,暗示了即將到來的動蕩和困難。詩中的意象如橋山封劍佩和原廟見衣冠,通過物象來表達皇帝的離去和權力的轉移。嵩陽檜柏的凋零與萬國纏哀形成了對比,凸顯了國家的動蕩和不安。整首詩詞情緒沉郁,寄托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和對皇帝的哀思,展現了蘇轍深邃的感慨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
“付托重艱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én zōng huáng dì wǎn cí sān shǒu
神宗皇帝挽詞三首
chéng píng zhōng bù chǔ, fù tuō zhòng jiān nán.
承平終不處,付托重艱難。
tǒng jiē shén sūn zhèng, rén yī shèng mǔ ān.
統接神孫正,人依圣母安。
qiáo shān fēng jiàn pèi, yuán miào jiàn yì guān.
橋山封劍佩,原廟見衣冠。
wàn guó chán āi chù, sōng yáng guì bǎi hán.
萬國纏哀處,嵩陽檜柏寒。
“付托重艱難”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