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盡心終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力盡心終在”全詩
力盡心終在,身亡勢亦成。
遺民拋劍戟,故老半公卿。
魏丙生前友,俱傳漢相名。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司馬溫公挽詞四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司馬溫公挽詞四首》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四首挽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中文譯文:
區區非為己,懇懇欲忘生。
力盡心終在,身亡勢亦成。
遺民拋劍戟,故老半公卿。
魏丙生前友,俱傳漢相名。
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轍為司馬溫公寫的挽詞。詩詞表達了對司馬溫公的深深懷念和對他所做貢獻的贊頌。詩人感嘆生命的短暫,強調了司馬溫公為國家和民眾所付出的努力和奉獻。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表達了對司馬溫公的敬意和緬懷之情。以下是對每個句子的具體分析:
- "區區非為己,懇懇欲忘生":詩人表達了司馬溫公為國家和人民而努力工作的心態,他不計較個人得失,真心希望能夠忘記自己的生命。
- "力盡心終在,身亡勢亦成":這句話強調了司馬溫公在盡盡力量的同時,將自己的心志和理想銘記其中,即使他的身體不在世間,他的影響力也將永存。
- "遺民拋劍戟,故老半公卿":這句話描述了司馬溫公去世后,民眾失去了一位偉大的領導者,老年人們也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支持者和朋友。詩人用"劍戟"來象征司馬溫公的軍事才能和領導力。
- "魏丙生前友,俱傳漢相名":這句話提到了司馬溫公與魏丙的友誼,他們都是受人尊敬的政治家。通過提到兩人的友誼,詩人進一步強調了司馬溫公的卓越才能和他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這首詩詞通過簡短而有力的表達,表達了對司馬溫公的敬仰和緬懷之情。它展現了蘇轍對偉大人物的贊美和對人生短暫的思考,同時也強調了人物的奉獻精神和影響力的延續。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轍優雅的文學風格和對歷史人物的深刻理解。
“力盡心終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ī mǎ wēn gōng wǎn cí sì shǒu
司馬溫公挽詞四首
qū qū fēi wéi jǐ, kěn kěn yù wàng shēng.
區區非為己,懇懇欲忘生。
lì jìn xīn zhōng zài, shēn wáng shì yì chéng.
力盡心終在,身亡勢亦成。
yí mín pāo jiàn jǐ, gù lǎo bàn gōng qīng.
遺民拋劍戟,故老半公卿。
wèi bǐng shēng qián yǒu, jù chuán hàn xiāng míng.
魏丙生前友,俱傳漢相名。
“力盡心終在”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賄 (仄韻) 去聲十一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