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山復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重山復江”全詩
重山復江,魚鳥之鄉。
俗野不文,吏亦怠荒。
禮失不知,習為舊常。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八筠州圣祖殿詩》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八筠州圣祖殿詩》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以下是對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高安在南,分自豫章。
重山復江,魚鳥之鄉。
俗野不文,吏亦怠荒。
禮失不知,習為舊常。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蘇轍對當時社會風氣的不滿和對禮儀道德的憂慮。詩中描述了高安地區位于南方,與豫章分開,山高水重,是魚鳥的棲息之地。然而,這里的民風淳樸而不文明,官吏也懶散怠慢。人們對禮儀的重視已經喪失,陳舊的風俗成為了習以為常。
賞析:
蘇轍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當時社會的現狀,通過對高安地區的描寫,反映了朝廷官吏對地方的疏忽和怠慢,以及人們對禮儀文化的忽視。詩中的"高安"象征著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它被分割成與豫章不同的地方,山川壯麗,自然環境優美,宛如魚鳥的樂園。然而,現實中的高安卻是社會風氣淳樸卻不文明,官吏們懶散怠慢,人們對禮儀的重要性已經模糊不清。這種對現實社會的批評,體現了蘇轍對道德倫理的關注。
整首詩言簡意賅,表達了蘇轍對時代的關切和對社會風氣的擔憂。它通過對地方風俗和官吏行為的描寫,展現了對禮儀道德的思考。這首詩具有歷史背景,同時也具有普遍的人文關懷,引發讀者對社會價值觀念的思考。
“重山復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èng shǐ qì dān èr shí bā shǒu qí èr shí bā yún zhōu shèng zǔ diàn shī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八筠州圣祖殿詩
gāo ān zài nán, fēn zì yù zhāng.
高安在南,分自豫章。
chóng shān fù jiāng, yú niǎo zhī xiāng.
重山復江,魚鳥之鄉。
sú yě bù wén, lì yì dài huāng.
俗野不文,吏亦怠荒。
lǐ shī bù zhī, xí wèi jiù cháng.
禮失不知,習為舊常。
“重山復江”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三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