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教實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禮教實墜”全詩
匪民之愚,禮教實墜。
章聞於朝,帝曰偷哉。
弗改弗營,何以示民。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八筠州圣祖殿詩》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八筠州圣祖殿詩》
朝代:宋代
作者:蘇轍
詩詞中文譯文:
毛侯始來,其則有意。
匪民之愚,禮教實墜。
章聞於朝,帝曰偷哉。
弗改弗營,何以示民。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轍在奉使契丹期間所作,題為《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八筠州圣祖殿詩》。詩中表達了蘇轍對于時政和社會風氣的憂慮和批評。
詩的開篇,以"毛侯"指代自己奉使契丹的身份,"其則有意"表示他有著深意和用心。接著,他指出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民眾的愚昧,禮教的虛假和衰落。這種現象使得社會秩序和道德準則受到了破壞。
下一節中,他提到自己的這些觀察和批評被官方傳聞到了朝廷,皇帝對此表示了不滿和指責。然而,這些問題并沒有得到改變和重視,也沒有采取措施來示范給民眾看。
整首詩通過對當時社會現象的批評,暗示了朝廷對于民生問題的忽視和無動于衷。蘇轍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觀察,表達了對社會的關切和對當政者的警示。這首詩反映了蘇轍對于社會風氣的不滿和對于道德倫理的強烈呼吁,也展示了他作為一位文人官員的社會責任感。
總體而言,這首詩具有強烈的時代批判色彩,通過對當時社會現象的揭示,反映了蘇轍對于社會風氣和道德荒漠的憂慮。它展示了蘇轍對于社會問題的敏銳觀察和對于政治倫理的追求,同時也彰顯了他作為一位文人官員的責任感和擔當。
“禮教實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èng shǐ qì dān èr shí bā shǒu qí èr shí bā yún zhōu shèng zǔ diàn shī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八筠州圣祖殿詩
máo hóu shǐ lái, qí zé yǒu yì.
毛侯始來,其則有意。
fěi mín zhī yú, lǐ jiào shí zhuì.
匪民之愚,禮教實墜。
zhāng wén yú cháo, dì yuē tōu zāi.
章聞於朝,帝曰偷哉。
fú gǎi fú yíng, hé yǐ shì mín.
弗改弗營,何以示民。
“禮教實墜”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