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日歸耕若相憶”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他日歸耕若相憶”全詩
自笑豐年塵滿甑,不堪雨後菌生庵。
士師憔悴經三黜,陶令幽憂付一酣。
他日歸耕若相憶,尺書頻寄北山南。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再和三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再和三首》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天命讓貧困降臨,誰來承擔?生活中的瑣事何必一一論述?我自嘲自笑,豐年的糧食堆積如山,卻被雨后的霉菌侵蝕成古庵。士人被貶謫而疲倦不堪,陶淵明的憂愁只能在酒中消解。將來如果有機會重返田園,我會頻繁地寄送書信給北山和南方。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蘇轍在遭遇困境時的感慨和自嘲之情。詩中以個人的經歷和情感抒發了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反映了士人在宋代封建社會中的困頓與無奈。作者通過對自身和他人命運的描繪,抒發了對逆境的堅韌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賞析:
1. 詩中的"天教窮困欲誰銜"表達了作者對命運的疑問和無奈,暗示了身為士人的他在困境中的苦悶和迷惘。
2. "生事那須一一談"表達了作者對瑣碎事務的厭煩和對繁瑣紛擾的回避,凸顯了他對寧靜和自由的向往。
3. "自笑豐年塵滿甑,不堪雨後菌生庵"通過對糧食和廟宇的比喻,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和歲月荏苒的感慨,同時也抒發了他對富裕生活的渴望和對不幸遭遇的反思。
4. "士師憔悴經三黜,陶令幽憂付一酣"描繪了士人的困頓和挫折,以及他們通過酒來消解憂愁的境地,反映了士人在封建社會中的無奈和心靈的寄托。
5. "他日歸耕若相憶,尺書頻寄北山南"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期盼,同時也傳遞出對友情和親情的思念和寄托。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抒發了作者的心情,通過對個人經歷和社會現象的描繪,傳達了對逆境的堅韌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反映了士人在封建社會中的困頓和無奈,同時也展示了作者對自身命運和人生價值的思考與反思。
“他日歸耕若相憶”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ài hé sān shǒu
再和三首
tiān jiào qióng kùn yù shuí xián, shēng shì nà xū yī yī tán.
天教窮困欲誰銜,生事那須一一談。
zì xiào fēng nián chén mǎn zèng, bù kān yǔ hòu jūn shēng ān.
自笑豐年塵滿甑,不堪雨後菌生庵。
shì shī qiáo cuì jīng sān chù, táo lìng yōu yōu fù yī hān.
士師憔悴經三黜,陶令幽憂付一酣。
tā rì guī gēng ruò xiāng yì, chǐ shū pín jì běi shān nán.
他日歸耕若相憶,尺書頻寄北山南。
“他日歸耕若相憶”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