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地翦蓬蒿”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特地翦蓬蒿”全詩
何年種梧竹,特地翦蓬蒿。
白水來無際,青山轉幾遭。
南游且未返,江海共滔滔。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和孔武仲金陵九詠 鳳凰臺》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孔武仲金陵九詠 鳳凰臺》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鳳鳥久不至,斯臺空復高。
何年種梧竹,特地翦蓬蒿。
白水來無際,青山轉幾遭。
南游且未返,江海共滔滔。
譯文:
鳳鳥已經很久沒有來到鳳凰臺,如今這座臺空空蕩蕩而又高聳。
不知是何年種下了梧桐和竹子,特地修剪了蓬蒿。
白色的水流不見邊際,青山轉了幾番。
我還在南方旅行,尚未歸返,江海一片波濤洶涌。
詩意:
這首詩詞寫的是蘇轍游歷金陵時對鳳凰臺的描繪。鳳凰臺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傳說中鳳鳥會在這里棲息。然而,蘇轍發現鳳鳥很久沒有來到鳳凰臺,臺上空空蕩蕩,只有鳳凰臺高聳于眾物之上。他不禁思索,不知道是何年種下了梧桐和竹子,以及為何要特地修剪了蓬蒿。整個景色中,白色的水流似乎沒有邊際,青山轉了幾番,而他自己還在南方旅行,未曾歸返,江海洶涌澎湃。
賞析:
這首詩詞以鳳凰臺為背景,通過對鳳鳥久不至的描寫,表達了對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和思考。鳳凰臺象征著美好和神秘,而鳳鳥則象征著美麗和吉祥。然而,鳳鳥的缺席讓這座臺顯得空蕩而高聳,給人一種失望和寂寥的感覺。
詩中的梧桐和竹子可能是指鳳鳥喜歡棲息的樹木,而修剪的蓬蒿則可能是為了迎接鳳鳥的到來而特意打理的。這種細膩入微的描寫,更加凸顯了鳳鳥久不至的遺憾和對美好的向往。
詩中的白水和青山則展現了廣闊的自然景色,白水流淌無際,青山轉了幾番,給人一種壯麗而遼闊的感覺。而蘇轍自己正在南方旅行,江海滔滔,暗示著他仍在追尋著美好和卓越之處。
整首詩詞以鳳凰臺為線索,通過對鳳鳥久不至、自然景色和自身處境的描寫,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時也流露出對時光流轉和生命短暫的思考。這種意境深遠而富有禪意,展示了蘇轍才情橫溢的寫作能力。
“特地翦蓬蒿”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kǒng wǔ zhòng jīn líng jiǔ yǒng fèng huáng tái
和孔武仲金陵九詠 鳳凰臺
fèng niǎo jiǔ bù zhì, sī tái kōng fù gāo.
鳳鳥久不至,斯臺空復高。
hé nián zhǒng wú zhú, tè dì jiǎn péng hāo.
何年種梧竹,特地翦蓬蒿。
bái shuǐ lái wú jì, qīng shān zhuǎn jǐ zāo.
白水來無際,青山轉幾遭。
nán yóu qiě wèi fǎn, jiāng hǎi gòng tāo tāo.
南游且未返,江海共滔滔。
“特地翦蓬蒿”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四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