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頭千里見蒼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舉頭千里見蒼顏”全詩
斜擁千畦鋪淥水,稍分八字放遙山。
愁霏宿雨峰巒濕,笑卷晴云草木閑。
忽憶故鄉銀色界,舉頭千里見蒼顏。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績溪二詠 翠眉亭》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績溪二詠 翠眉亭》
朝代:宋代
作者:蘇轍
誰安雙嶺曲彎彎,
眉勢低臨戶牖間。
斜擁千畦鋪淥水,
稍分八字放遙山。
愁霏宿雨峰巒濕,
笑卷晴云草木閑。
忽憶故鄉銀色界,
舉頭千里見蒼顏。
中文譯文:
誰將雙嶺修筑成曲線彎彎,
眉峰低垂,俯瞰在窗戶之間。
斜斜地環抱著千畦田地,鋪展在流動的水面上,
稍稍地分割開八個方向,遠遠地放置在山巒之間。
陰沉的雨靄使得山峰和山嶺濕潤,
笑意如卷舒展的晴云,使得草木寧靜閑適。
突然間,我憶起故鄉銀色的界限,
抬頭望去,千里之外可見蒼涼的容顏。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績溪二詠》中的一首,描寫了翠眉亭的景色和詩人對故鄉的懷念之情。
詩中的翠眉亭是位于績溪的一處亭子,亭子周圍是曲線婉轉的雙嶺,使得整個景色充滿了變化和柔美。詩人以眉峰低垂的形容來描繪亭子俯瞰的姿態,給人一種親近自然的感覺。亭子周圍的田地被斜斜地環抱著,與流動的水面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幅寧靜而美麗的畫面。這片田地稍稍地分割開八個方向,遠遠地散布在山巒之間,給人以廣闊的視野和遠大的想象。
詩人描述了愁霏宿雨濕潤了山峰和山嶺,但也給大自然帶來了一種新的生機。笑意如卷舒展的晴云,使得周圍的草木得以寧靜地生長,整個景色變得安詳而閑適。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他忽然間回憶起故鄉銀色的界限,這里可以理解為家鄉的邊界或界限。抬頭望去,千里之外,他可以看到蒼涼的容顏,這里可以理解為遠離家鄉的地方,他在異鄉望著遠方,心中涌起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整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寫和對故鄉的思念,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和對故鄉的熱愛之情。同時,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和意象,使得詩詞具有一定的唯美和意境,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美。
“舉頭千里見蒼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 xī èr yǒng cuì méi tíng
績溪二詠 翠眉亭
shuí ān shuāng lǐng qū wān wān, méi shì dī lín hù yǒu jiān.
誰安雙嶺曲彎彎,眉勢低臨戶牖間。
xié yōng qiān qí pù lù shuǐ, shāo fēn bā zì fàng yáo shān.
斜擁千畦鋪淥水,稍分八字放遙山。
chóu fēi sù yǔ fēng luán shī, xiào juǎn qíng yún cǎo mù xián.
愁霏宿雨峰巒濕,笑卷晴云草木閑。
hū yì gù xiāng yín sè jiè, jǔ tóu qiān lǐ jiàn cāng yán.
忽憶故鄉銀色界,舉頭千里見蒼顏。
“舉頭千里見蒼顏”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