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歸留我闔閭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北歸留我闔閭城”全詩
壯年不見日千里,余論猶驚敵萬兵。
簡冊何人知迼膝,邊防觸處竦先聲。
傷心系舸城東地,目斷安知有死生。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滕達道龍圖挽詞二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滕達道龍圖挽詞二首》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南竄逢公弄水亭,
北歸留我闔閭城。
壯年不見日千里,
余論猶驚敵萬兵。
簡冊何人知迼膝,
邊防觸處竦先聲。
傷心系舸城東地,
目斷安知有死生。
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轍寫給滕達道龍圖的挽詞,表達了對滕達道龍圖的思念和敬意。滕達道龍圖可能是一位朋友或同僚,他南竄的時候蘇轍在水亭遇見了他,而滕達道龍圖北歸時卻留下了蘇轍在闔閭城。詩人感嘆自己年紀已大,未曾見到滕達道龍圖千里迢迢的行程,但他仍然為滕達道龍圖面對萬敵的勇氣而驚嘆。詩中還提到了滕達道龍圖的簡冊,在城東的邊防觸處,滕達道龍圖的聲名讓人振奮。最后,蘇轍憂心忡忡地說,心系著滕達道龍圖的安危,但目光已無法看到他的生死。
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轍對滕達道龍圖的情感和思念之情。蘇轍通過描述滕達道龍圖的南竄和北歸,展現了他追求事業的勇氣和決心。他對滕達道龍圖的行程和身份的贊美,彰顯了滕達道龍圖在邊防事務上的積極作為和聲望。整首詩詞情感真摯,字里行間透露出對友誼和忠誠的珍視。同時,蘇轍對滕達道龍圖的憂心忡忡也顯露出作者的情感焦慮和對友人安危的牽掛。整體而言,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轍對友情和忠誠的追求,以及對生死和人生意義的深思。
“北歸留我闔閭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éng dá dào lóng tú wǎn cí èr shǒu
滕達道龍圖挽詞二首
nán cuàn féng gōng nòng shuǐ tíng, běi guī liú wǒ hé lǘ chéng.
南竄逢公弄水亭,北歸留我闔閭城。
zhuàng nián bú jiàn rì qiān lǐ, yú lùn yóu jīng dí wàn bīng.
壯年不見日千里,余論猶驚敵萬兵。
jiǎn cè hé rén zhī jié xī, biān fáng chù chù sǒng xiān shēng.
簡冊何人知迼膝,邊防觸處竦先聲。
shāng xīn xì gě chéng dōng dì, mù duàn ān zhī yǒu sǐ shēng.
傷心系舸城東地,目斷安知有死生。
“北歸留我闔閭城”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