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聲聞簌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細聲聞簌簌”全詩
細聲聞簌簌,遠勢望蒙蒙。
濕潤猶兼雨,傾斜半雜風。
豐登解多事,歡喜助三農。
驕陽不能久,密雪自相催。
急霰初鳴瓦,飛花旋集臺。
著人消瘴疫,覆麥長根荄。
欲試樽中物,門前問客來。
久有歸耕意,西山百畝田。
雪來殊不惡,酒熟自相便。
一被簪裳裹,長遭羅網牽。
飛霙迫殘臘,愁思渡今年。
憂愁不可緩,風雪故相撩。
試問五斗米,能勝一束樵。
耕耘終亦飽,哺啜定誰邀。
寒暑不須避,傾危且自遙。
雪霜何與我,憂思自傷神。
忠信亦何罪,才名空誤身。
歸來聊且止,老去莫逢嗔。
樽酒它年事,相看醉此晨。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臘雪五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細聲聽見簌簌,遠離權勢聲望蒙蒙。
潮濕還兼雨,傾斜半雜風。
豐收解事多,很高興幫助農民。
炙熱不會長久,密雪自相催。
急起剛叫瓦,飛花旋轉集臺。
著人消瘴疫,覆蓋小麥根長。
想試試樽中的東西,門前問客人來。
久有歸耕意,西山百畝土地。
雪來很不錯,酒成熟自相方便。
一被替下衣裳包住,長遇到羅網牽。
飛霙逼迫臘月,愁思渡過今年。
憂愁不能緩,風雪所以相撩撥。
試問五斗米,能贏一把柴。
耕耘終于也飽,哺啜定誰邀請。
寒暑不需要逃避,危險并且從遙。
雪霜什么給我,憂愁傷心神。
忠信又有什么罪過,才名空錯身。
歸來暫且停止,老去沒有遇到生氣。
酒其他年的事,看了這個早晨。
* 此部分翻譯來自Baidu,僅供參考
“細聲聞簌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à xuě wǔ shǒu
臘雪五首
zhǎng kǒng dōng wú xuě, jīn zhāo hū àn kōng.
長恐冬無雪,今朝忽暗空。
xì shēng wén sù sù, yuǎn shì wàng méng méng.
細聲聞簌簌,遠勢望蒙蒙。
shī rùn yóu jiān yǔ, qīng xié bàn zá fēng.
濕潤猶兼雨,傾斜半雜風。
fēng dēng jiě duō shì, huān xǐ zhù sān nóng.
豐登解多事,歡喜助三農。
jiāo yáng bù néng jiǔ, mì xuě zì xiāng cuī.
驕陽不能久,密雪自相催。
jí sǎn chū míng wǎ, fēi huā xuán jí tái.
急霰初鳴瓦,飛花旋集臺。
zhe rén xiāo zhàng yì, fù mài zhǎng gēn gāi.
著人消瘴疫,覆麥長根荄。
yù shì zūn zhōng wù, mén qián wèn kè lái.
欲試樽中物,門前問客來。
jiǔ yǒu guī gēng yì, xī shān bǎi mǔ tián.
久有歸耕意,西山百畝田。
xuě lái shū bù è, jiǔ shú zì xiāng biàn.
雪來殊不惡,酒熟自相便。
yī bèi zān shang guǒ, zhǎng zāo luó wǎng qiān.
一被簪裳裹,長遭羅網牽。
fēi yīng pò cán là, chóu sī dù jīn nián.
飛霙迫殘臘,愁思渡今年。
yōu chóu bù kě huǎn, fēng xuě gù xiāng liāo.
憂愁不可緩,風雪故相撩。
shì wèn wǔ dǒu mǐ, néng shèng yī shù qiáo.
試問五斗米,能勝一束樵。
gēng yún zhōng yì bǎo, bǔ chuài dìng shuí yāo.
耕耘終亦飽,哺啜定誰邀。
hán shǔ bù xū bì, qīng wēi qiě zì yáo.
寒暑不須避,傾危且自遙。
xuě shuāng hé yǔ wǒ, yōu sī zì shāng shén.
雪霜何與我,憂思自傷神。
zhōng xìn yì hé zuì, cái míng kōng wù shēn.
忠信亦何罪,才名空誤身。
guī lái liáo qiě zhǐ, lǎo qù mò féng chēn.
歸來聊且止,老去莫逢嗔。
zūn jiǔ tā nián shì, xiāng kàn zuì cǐ chén.
樽酒它年事,相看醉此晨。
“細聲聞簌簌”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