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知有中書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人知有中書巧”全詩
何人知有中書巧,縛送能書陳孟公。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次韻黃庭堅學士猩毛筆》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黃庭堅學士猩毛筆》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不悟身邊一斗紅,
圣賢隨世亦時中。
何人知有中書巧,
縛送能書陳孟公。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轍對于時代變遷以及真才實學的思考。詩人以黃庭堅學士的猩毛筆為切入點,反思了身邊人們對于真才實學的認識和珍視程度的缺失。他認為,在紅塵世界中,即使是圣賢也很難真正被人們所理解和珍視。然而,他質問,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中書巧的價值呢?蘇轍以陳孟公為例,將其才情與黃庭堅進行比較,表達了對中書巧的贊賞和惋惜之情。
賞析:
這首詩以寥寥數語傳遞了詩人對于真才實學的思考和反思。首兩句“不悟身邊一斗紅,圣賢隨世亦時中”,通過“一斗紅”這一形象的修辭手法,暗示了真才實學的珍貴和難得。詩中的“圣賢”指的是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物,而“時中”則表示他們也并非時時刻刻都能被人們所理解和珍視。這種對真才實學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對于社會現實的觀察和思辨。
接下來的兩句“何人知有中書巧,縛送能書陳孟公”,通過對中書巧與陳孟公的對比,進一步強調了中書巧的珍貴。中書巧指的是擅長書法、文學的人才,而陳孟公則指陳亮和孟浩然,他們都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詩人以陳孟公作為例子,表達了他對于中書巧的贊賞和對于才情的惋惜之情。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抒發了作者對于真才實學的珍視與思考,同時也反映了對于社會現實的觀察和反思。它啟示人們要珍視真才實學,關注那些在紅塵中默默耕耘的人才,而非被時代浮躁和功利所迷惑。
“何人知有中書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huáng tíng jiān xué shì xīng máo bǐ
次韻黃庭堅學士猩毛筆
bù wù shēn biān yī dòu hóng, shèng xián suí shì yì shí zhōng.
不悟身邊一斗紅,圣賢隨世亦時中。
hé rén zhī yǒu zhōng shū qiǎo, fù sòng néng shū chén mèng gōng.
何人知有中書巧,縛送能書陳孟公。
“何人知有中書巧”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八巧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