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笑學書心力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應笑學書心力盡”全詩
應笑學書心力盡,臨池寫遍未裁衣。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次韻劉貢父題文潞公草書》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劉貢父題文潞公草書》是蘇轍創作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鷹揚不滅少年時,
墨作龍蛇紙上飛。
應笑學書心力盡,
臨池寫遍未裁衣。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蘇轍對自己年輕時追求學問的心境和對時間流逝的感慨。詩中描繪了自己年輕時雄心勃勃、意氣風發的形象,比喻為一只翱翔的雄鷹。用墨水書寫的龍蛇字樣在紙上飛舞,象征著他當年的學問才華和創作能力。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他現在對自己曾經的學術追求感到無奈和悲嘆。他認為自己的學問已經達到了頂峰,心力已盡,無法再有更多的突破。他在臨池寫了很多作品,但還沒有整理出來,意味著他的成就尚未得到完全的發揚。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蘇轍對自己學術成就的思考和反思。他通過將自己年輕時的雄心壯志描繪為鷹揚和墨作龍蛇的形象,形象地表達了學問的飛揚和創作的靈動。然而,詩人在歲月的沖刷下,對自己的學問能力和創作激情感到無奈和困惑。他認識到自己的學問已經到達了一個瓶頸,無法再有更多的突破。臨池寫遍而未裁衣,意味著他的作品還沒有得到整理和完善,也反映了他對自己學問成就的不滿意。整首詩情感真摯,通過對自己學問道路上的困惑和無奈的描繪,展示了詩人的思考和對人生的感悟。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運用生動的意象和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蘇轍對自己學問成就的思考和對時間流逝的感慨,展示了他對年輕時的壯志豪情和對未來前景的困惑和無奈。
“應笑學書心力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liú gòng fù tí wén lù gōng cǎo shū
次韻劉貢父題文潞公草書
yīng yáng bù miè shào nián shí, mò zuò lóng shé zhǐ shàng fēi.
鷹揚不滅少年時,墨作龍蛇紙上飛。
yīng xiào xué shū xīn lì jìn, lín chí xiě biàn wèi cái yī.
應笑學書心力盡,臨池寫遍未裁衣。
“應笑學書心力盡”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一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