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室城市間”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筑室城市間”全詩
山林夙所尚,封植聊自寄。
崎嶇脫巖石,擁塞出棼翳。
上承清露滋,下受寒泉惠。
秋來采霜葉,咀嚼有余味。
苦澀未須嫌,愈久甘如薺。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和鮮于子駿益昌官舍八詠其三柏軒》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鮮于子駿益昌官舍八詠其三柏軒》是蘇轍所寫的一首詩詞,描述了他在益昌官舍建造柏軒的情景。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筑室城市間,
移柏南澗底。
山林夙所尚,
封植聊自寄。
崎嶇脫巖石,
擁塞出棼翳。
上承清露滋,
下受寒泉惠。
秋來采霜葉,
咀嚼有余味。
苦澀未須嫌,
愈久甘如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轍在益昌官舍建造柏軒的情景,表達了他對大自然和文化傳統的深厚感激之情。
詩的前兩句寫道:“筑室城市間,移柏南澗底。”蘇轍在城市之間建造自己的住所,選擇了南澗底的地方,將柏樹移植過來。這展示了蘇轍對自然環境的喜愛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接下來的兩句“山林夙所尚,封植聊自寄。”表達了蘇轍對山林的喜愛和對自然的依存。他將柏樹移植到自己的住所,也是一種對自然的致敬和自我寄托。
接下來的兩句“崎嶇脫巖石,擁塞出棼翳。上承清露滋,下受寒泉惠。”描繪了柏軒所處的環境,柏樹從崎嶇的巖石中生長出來,茂密的枝葉遮擋了陽光。柏樹從上方吸收清晨的露水,從下方得到寒泉的滋潤,表現出柏樹在惡劣環境中的頑強生命力。
最后的幾句“秋來采霜葉,咀嚼有余味。苦澀未須嫌,愈久甘如薺。”描述了柏樹的特點。秋天來臨時,蘇轍采摘柏樹上覆蓋的霜葉,品嘗后覺得有余味。雖然柏葉有點苦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味道變得越來越甘美。這可以理解為蘇轍在表達對柏樹的喜愛和對自己追求文化修養的態度,將自己的心境與柏樹的特點相比較。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柏軒的建筑和柏樹的生長環境,抒發了蘇轍對自然和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以及他對自身修養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筑室城市間”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xiān yú zi jùn yì chāng guān shě bā yǒng qí sān bǎi xuān
和鮮于子駿益昌官舍八詠其三柏軒
zhù shì chéng shì jiān, yí bǎi nán jiàn dǐ.
筑室城市間,移柏南澗底。
shān lín sù suǒ shàng, fēng zhí liáo zì jì.
山林夙所尚,封植聊自寄。
qí qū tuō yán shí, yōng sè chū fén yì.
崎嶇脫巖石,擁塞出棼翳。
shàng chéng qīng lù zī, xià shòu hán quán huì.
上承清露滋,下受寒泉惠。
qiū lái cǎi shuāng yè, jǔ jué yǒu yú wèi.
秋來采霜葉,咀嚼有余味。
kǔ sè wèi xū xián, yù jiǔ gān rú jì.
苦澀未須嫌,愈久甘如薺。
“筑室城市間”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仄韻) 去聲十六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