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家六郡傳真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良家六郡傳真法”全詩
手隨樂節寧論中,箭作鴟聲不害文。
力薄僅能勝五斗,才高應自敵三軍。
良家六郡傳真法,馬上今誰最出群。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聞子瞻習射》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聞子瞻習射》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舊讀兵書氣已振,
近傳能射喜征鼖。
手隨樂節寧論中,
箭作鴟聲不害文。
力薄僅能勝五斗,
才高應自敵三軍。
良家六郡傳真法,
馬上今誰最出群。
詩意:
這首詩詞以子瞻(子瞻為蘇轍的字)習射為題材,表達了對習射技藝的贊賞和對自身才能的自信。詩中提到自己曾經讀過兵書,戰意已經激發。近來,有關自己射箭能力的傳聞傳播開來,蘇轍因此感到欣喜,并以此為征服敵人的征兆。他認為自己的射箭技藝可以與音樂的節奏相協調,箭射出去時不會破壞詩文的意境,反而會增添一種鴟鳥的聲音,使整個景象更加生動。雖然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勝過五斗米的重量(即百步穿楊),但是他的才華卓越,可以應對任何敵軍的挑戰。他還提到了六郡的良家子弟都傳承了真正的射箭技法,而在馬上射箭中,如今誰能最出眾呢?
賞析:
這首詩以自嘲和自信的口吻表達了蘇轍對自己射箭技藝的自豪和自信。他認為自己的習射技藝已經達到了非凡的水平,能夠與音樂相契合,不僅不會破壞文學意境,反而會豐富詩文的表現力。詩中的鴟鳥聲象征著箭的射出聲音,使詩詞更加生動有趣。蘇轍雖然承認自己的力量有限,但他相信自己的才華可以勝過敵軍,展示出他的自信和豪情。最后,他提到了六郡的良家子弟都傳承了真正的射箭技法,表達了對這個領域的重視,并留下了一個問題,即在馬上射箭的技藝中,如今誰能最出眾,給讀者留下一種懸念和思考的空間。
這首詩詞展現了蘇轍對射箭技藝的熱愛和自信,同時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人才輩出的局面。它既有個人情感的表達,又有對時代背景和社會現象的觀察,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良家六郡傳真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én zi zhān xí shè
聞子瞻習射
jiù dú bīng shū qì yǐ zhèn, jìn chuán néng shè xǐ zhēng fén.
舊讀兵書氣已振,近傳能射喜征鼖。
shǒu suí lè jié níng lùn zhōng, jiàn zuò chī shēng bù hài wén.
手隨樂節寧論中,箭作鴟聲不害文。
lì báo jǐn néng shèng wǔ dǒu, cái gāo yīng zì dí sān jūn.
力薄僅能勝五斗,才高應自敵三軍。
liáng jiā liù jùn chuán zhēn fǎ, mǎ shàng jīn shuí zuì chū qún.
良家六郡傳真法,馬上今誰最出群。
“良家六郡傳真法”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七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