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隱汭觀遺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人隱汭觀遺韻”全詩
土囊郁怒聲初散,石齒聱牙勢未前。
樂奏洞庭真跌宕,歌傳帝所亦清便。
何人隱汭觀遺韻,重使顏成問嗒然。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和子瞻題風水洞》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子瞻題風水洞》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風送江湖滿洞天,
洞門可聽人無緣。
土囊郁怒聲初散,
石齒聱牙勢未前。
樂奏洞庭真跌宕,
歌傳帝所亦清便。
何人隱汭觀遺韻,
重使顏成問嗒然。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神秘而壯觀的景象——風吹送江湖的氣息充滿了洞天的空間。洞門敞開,但普通人卻無緣進入其中,只能遠遠地傾聽其中傳來的聲音。洞內的土囊中郁結的怒氣剛剛開始散去,石齒交錯的景象尚未顯現。樂曲奏響使得洞庭湖的真實景象跌宕起伏,歌聲傳遍帝王之間,也同樣清脆悅耳。有人隱居在洞庭湖畔,聆聽著留存的古韻,顏成追問這個人的身份。
賞析:
這首詩詞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神秘而壯麗的景象,給人以詩意深遠的感受。作者借助風水洞的意象,表達了一種高遠超脫、不為世俗所能觸及的境界。洞門敞開卻無緣進入,象征著普通人難以進入高深的境界。土囊中郁結的怒氣初散,石齒聱牙勢未前,預示著洞內的景象即將展現,但人們還無法得知其中的奧秘。樂曲奏響,洞庭湖的景象跌宕起伏,歌聲傳遍帝王之間,表達了美妙的音樂和聲音所能達到的高度。最后,詩中提到有人隱居在洞庭湖畔,聆聽古韻,并引發了顏成的好奇心,這使得整首詩詞更具有神秘感和探索的意味。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以神秘的景象描繪和深邃的意境構建,表達了超然世俗的境界和音樂、聲音的魅力。它讓讀者感受到一種追逐高遠境界、追尋美妙聲音的向往,同時也引發了對隱藏在洞庭湖畔的隱士身份和古韻遺韻的好奇心。
“何人隱汭觀遺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zi zhān tí fēng shuǐ dòng
和子瞻題風水洞
fēng sòng jiāng hú mǎn dòng tiān, dòng mén kě tīng rén wú yuán.
風送江湖滿洞天,洞門可聽人無緣。
tǔ náng yù nù shēng chū sàn, shí chǐ áo yá shì wèi qián.
土囊郁怒聲初散,石齒聱牙勢未前。
lè zòu dòng tíng zhēn diē dàng, gē chuán dì suǒ yì qīng biàn.
樂奏洞庭真跌宕,歌傳帝所亦清便。
hé rén yǐn ruì guān yí yùn, zhòng shǐ yán chéng wèn tà rán.
何人隱汭觀遺韻,重使顏成問嗒然。
“何人隱汭觀遺韻”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六銑 (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仄韻) 去聲十三問 (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