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賦權家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平賦權家恨”全詩
平賦權家恨,蠲租盜俗清。
家貧久未葬,身去獨留名。
天報多男子,終存好弟兄。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故濮陽太守贈光祿大夫王君正路挽詞二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故濮陽太守贈光祿大夫王君正路挽詞二首》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吳中試良守,濮上繼嘉聲。
平賦權家恨,蠲租盜俗清。
家貧久未葬,身去獨留名。
天報多男子,終存好弟兄。
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轍寫給已故的光祿大夫王君正的挽詞。詩人表達了對王君正的贊美和緬懷之情。王君正在吳中(現今江蘇省蘇州市)擔任太守時表現出良好的執政能力,而后又在濮陽(現今河南省濮陽市)繼續傳承著他優秀的聲譽。他努力平抑賦稅,壓制權貴家族的不滿,清除一些租稅的濫征和盜賊的橫行。然而,他家境貧寒,去世后長時間未能得到適當的安葬,只留下了一個美名。詩人認為,天命報應多是給予男子,但好兄弟的友情卻能永存。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王君正的贊美,表達了詩人對他的敬意和懷念之情。王君正在執政時體現出了良好的品德和才干,努力為民伸張正義,使社會秩序得到了清理和恢復。然而,他自己卻處于貧困之中,去世后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安葬,只留下了一個名字。這種對權貴家族和社會不公的揭示,以及對好兄弟之情的贊頌,展現了詩人對正義和友情的關注和思考。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王君正的敬佩和思念之情,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問題。通過對權貴家族的不滿和對好兄弟情誼的贊頌,詩人傳遞了對公正和友情的價值觀念。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轍對社會風氣和人情世故的深刻觀察,同時也表達了他對正直和真誠的向往。
“平賦權家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ù pú yáng tài shǒu zèng guāng lù dài fu wáng jūn zhèng lù wǎn cí èr shǒu
故濮陽太守贈光祿大夫王君正路挽詞二首
wú zhōng shì liáng shǒu, pú shàng jì jiā shēng.
吳中試良守,濮上繼嘉聲。
píng fù quán jiā hèn, juān zū dào sú qīng.
平賦權家恨,蠲租盜俗清。
jiā pín jiǔ wèi zàng, shēn qù dú liú míng.
家貧久未葬,身去獨留名。
tiān bào duō nán zǐ, zhōng cún hǎo dì xiōng.
天報多男子,終存好弟兄。
“平賦權家恨”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四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