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九曲遺聲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可憐九曲遺聲盡”全詩
可憐九曲遺聲盡,惟有一池春水深。
鳳闕蕭條荒草外,龍舟想像綠楊陰。
都人似有興亡恨,每到殘春一度尋。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揚州五吟其一九曲池》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揚州五吟其一九曲池》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嵇老清彈怨廣陵,
隋家水調繼哀音。
可憐九曲遺聲盡,
惟有一池春水深。
鳳闕蕭條荒草外,
龍舟想像綠楊陰。
都人似有興亡恨,
每到殘春一度尋。
詩意:
這首詩以揚州的景色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過去的懷念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詩中描述了古代音樂家嵇康在揚州演奏《廣陵散》時的情景,以及隋煬帝時期的水調音樂繼承了哀怨之音。詩人感嘆九曲池中的遺音已經消失,只有一池春水依然深邃。鳳闕(指皇宮)荒涼,高處長滿了野草,而龍舟則在綠柳的陰影中若隱若現。城里的居民似乎都懷著興亡和悔恨的情緒,在每逢殘春時都會尋找過去的痕跡。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揚州景色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對過去的懷念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詩中運用了嵇康和《廣陵散》、隋煬帝和水調音樂的典故,以及九曲池和一池春水的對比,形象地表達了歲月的流轉和事物的變遷。鳳闕和龍舟的描寫則生動地展現了皇宮的凄涼和龍舟的寂靜,給人一種靜謐而凄美的感覺。
詩人通過城里居民的心情描寫,將自己的情感與普通百姓的感受相結合,表達了對興亡和時光流逝的思考。殘春的時候,人們都會去尋找過去的痕跡,這種對過去的追憶和對時光的感慨,使整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
蘇轍以細膩的筆觸和凄美的意境,表達了對時光流逝和事物變遷的痛感,以及對過去的懷念和追憶。這首詩以揚州的景色為背景,融入了歷史典故和人情風景,給人以深思和感慨,展示了蘇轍獨特的才華和感悟。
“可憐九曲遺聲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áng zhōu wǔ yín qí yī jiǔ qǔ chí
揚州五吟其一九曲池
jī lǎo qīng dàn yuàn guǎng líng, suí jiā shuǐ diào jì āi yīn.
嵇老清彈怨廣陵,隋家水調繼哀音。
kě lián jiǔ qǔ yí shēng jǐn, wéi yǒu yī chí chūn shuǐ shēn.
可憐九曲遺聲盡,惟有一池春水深。
fèng quē xiāo tiáo huāng cǎo wài, lóng zhōu xiǎng xiàng lǜ yáng yīn.
鳳闕蕭條荒草外,龍舟想像綠楊陰。
dōu rén shì yǒu xīng wáng hèn, měi dào cán chūn yí dù xún.
都人似有興亡恨,每到殘春一度尋。
“可憐九曲遺聲盡”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一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