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波濤飽泝沿”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三峽波濤飽泝沿”全詩
江聲仿佛瞿唐口,石角參差灩澦前。
應有夜猿啼古木,已將秋葉作歸船。
老僧未省游巴蜀,松下相逢問信然。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游廬山山陽七詠其六三峽石橋》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游廬山山陽七詠其六三峽石橋》
泛譯:在廬山山陽游玩,寫了七首詩,這是第六首,描述了三峽的石橋。
中文譯文:
三峽波濤飽泝沿,
過橋雷電記當年。
江聲仿佛瞿唐口,
石角參差灩澦前。
應有夜猿啼古木,
已將秋葉作歸船。
老僧未省游巴蜀,
松下相逢問信然。
詩意:
這首詩是蘇轍在游覽廬山山陽時寫的,描繪了三峽的景色和橋梁。詩中表達了作者對三峽波濤滾滾的景象的感嘆,同時提到了過橋時雷電交加的景象,勾起了他對過去歷史的回憶。他描述了江水的聲音仿佛是從古代傳來的,猶如瞿唐(指古代文人瞿塘峽)的聲音。石橋前的石角錯落有致,流水潺潺,給人一種美麗的感覺。詩中還提到了夜晚猿猴在古老的樹木上啼叫的場景,以及秋葉隨船歸去的景象。最后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未曾去過巴蜀地區的遺憾,他希望能在松樹下與他人相遇,探詢巴蜀之事。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準確的語言,描繪了作者游覽三峽石橋的景色和感受。通過運用形象生動的描寫,如波濤飽滿、石角參差等,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江水的浩渺和山景的壯麗。同時,通過描繪雷電和夜晚猿猴的情景,表達了對歷史的回憶和對自然的敬畏之情。最后兩句詩則表達了作者個人的情感,展現了他對巴蜀之地的向往和對旅途中的相遇的期望。整首詩以自然景觀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情的感受,展示了作者的才華和情感的表達能力。
“三峽波濤飽泝沿”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óu lú shān shān yáng qī yǒng qí liù sān xiá shí qiáo
游廬山山陽七詠其六三峽石橋
sān xiá bō tāo bǎo sù yán, guò qiáo léi diàn jì dāng nián.
三峽波濤飽泝沿,過橋雷電記當年。
jiāng shēng fǎng fú qú táng kǒu, shí jiǎo cēn cī yàn yù qián.
江聲仿佛瞿唐口,石角參差灩澦前。
yīng yǒu yè yuán tí gǔ mù, yǐ jiāng qiū yè zuò guī chuán.
應有夜猿啼古木,已將秋葉作歸船。
lǎo sēng wèi shěng yóu bā shǔ, sōng xià xiāng féng wèn xìn rán.
老僧未省游巴蜀,松下相逢問信然。
“三峽波濤飽泝沿”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