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上路窮惟畫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溪上路窮惟畫舫”全詩
溪上路窮惟畫舫,城中客至有罾魚。
東來只為林泉好,野外従教簿領疏。
不識徂徠石夫子,兼因女婿覓遺書。
〈徐生,石介女婿也。
〉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題徐正權秀才城西溪亭》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徐正權秀才城西溪亭》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竹林分徑水通渠,
真與幽人作隱居。
溪上路窮惟畫舫,
城中客至有罾魚。
東來只為林泉好,
野外従教簿領疏。
不識徂徠石夫子,
兼因女婿覓遺書。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山水田園的景象,以及蘇轍對隱逸生活和學問的思考。詩中描繪了一個位于城西溪亭的竹林,溪水流淌其中,形成了通道和水渠。這個地方真實地成為了隱居者的避世之地。當溪水上游的路途到達盡頭時,只能乘坐畫舫繼續前行,而城中的客人到來時,可以享受釣魚的樂趣。蘇轍東來只是為了欣賞林泉之美,野外的景色使他心曠神怡,使他能夠專心于學問。然而,他不認識徂徠石夫子,并且為了找到他的遺書,還親自拜訪了石介的女婿徐生。
賞析:
這首詩以自然景觀為背景,表達了蘇轍對隱逸生活和學問的向往。竹林、溪水和畫舫等元素都是表現山水田園之美的象征。詩中描繪的竹林分徑和水通的景象,給人一種寧靜和自由的感覺,暗示了隱居者追求寧靜、遠離塵囂的心境。溪上路窮,只能乘坐畫舫,意味著追求隱逸的人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難和阻礙。城中的客人釣魚,展示了隱居者在避世的同時,也能欣賞和共享自然之趣。
詩中的“林泉”象征著自然山水的美好,而“簿領疏”則表達了蘇轍在野外學問的意境,追求自由而寬廣的學術空間。而對于“徂徠石夫子”的不識,則可能暗示了蘇轍在求學的過程中,有一些遺憾和不足。最后一句提到蘇轍親自拜訪徐生,尋找石介的遺書,顯示了他對學問的渴望和對前輩學者的敬重。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山水田園的描繪,表達了蘇轍對隱逸生活和學問的向往,以及他在追求學問的過程中的苦心和努力。它展現了一種追求自由、遠離塵囂、專心于學問的理想境界。
“溪上路窮惟畫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xú zhèng quán xiù cái chéng xī xī tíng
題徐正權秀才城西溪亭
zhú lín fēn jìng shuǐ tōng qú, zhēn yǔ yōu rén zuò yǐn jū.
竹林分徑水通渠,真與幽人作隱居。
xī shàng lù qióng wéi huà fǎng, chéng zhōng kè zhì yǒu zēng yú.
溪上路窮惟畫舫,城中客至有罾魚。
dōng lái zhǐ wèi lín quán hǎo, yě wài cóng jiào bù lǐng shū.
東來只為林泉好,野外従教簿領疏。
bù shí cú lái shí fū zǐ, jiān yīn nǚ xù mì yí shū.
不識徂徠石夫子,兼因女婿覓遺書。
xú shēng, shí jiè nǚ xù yě.
〈徐生,石介女婿也。
〉
“溪上路窮惟畫舫”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三漾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