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動千里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威動千里肅”全詩
威動千里肅,恩寬行客留。
従容見少子,風采傾凡儔。
溫然吐詞氣,已覺清且修。
不見十五年,相逢話百憂。
青衫走塵土,白發各滿頭。
新棄東海邑,愿従北諸侯。
北鄙事方夥,饑饉連戈矛。
盟好未可輕,念當事懷柔。
主將今老成,勉盡良計籌。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送王璋長官赴真定孫和甫辟書》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王璋長官赴真定孫和甫辟書》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昔年旅南服,始識王荊州。
威動千里肅,恩寬行客留。
從容見少子,風采傾凡儔。
溫然吐詞氣,已覺清且修。
不見十五年,相逢話百憂。
青衫走塵土,白發各滿頭。
新棄東海邑,愿從北諸侯。
北鄙事方伙,饑饉連戈矛。
盟好未可輕,念當事懷柔。
主將今老成,勉盡良計籌。
詩意:
這首詩是蘇轍送別王璋長官前往真定的一首賦詩。詩中回憶了他們相識的往事,表達了對王璋的敬佩和留戀之情。詩人贊揚王璋的威嚴和寬容,他的儀態和風采使他在眾人中脫穎而出。詩人認為王璋已經具備了清明和修養的品質,言辭溫和而有力。經過十五年不見,他們相逢時交談百感交集,王璋已滿頭白發,頗有滄桑之感。王璋決心離開東海邑,愿意跟隨北方的諸侯。北方的事務艱難而危險,饑饉和戰爭接連不斷。王璋對盟約的重要性心存敬重,同時也思考如何處理內外事務以保持國家的穩定。雖然王璋如今已經年老,但他仍然要努力盡力策劃良好的政策。
賞析:
這首詩詞以送別的形式表達了蘇轍對王璋的敬佩和留戀之情。他首先回憶了與王璋相識的時刻,贊揚了他的威嚴和寬容。詩人對王璋的儀態和風采贊嘆不已,認為他已具備了一個優秀領導者的品質。詩中的描寫溫和而真實,通過對王璋白發滿頭的描寫,傳達了歲月的流轉和王璋執政的艱辛。王璋選擇離開東海邑,愿意追隨北方的諸侯,表明了他對國家大局的考慮和責任感。最后,詩人提到王璋已經年老,但仍然鼓勵他繼續努力,盡自己的所能為國家制定良好的政策。
整首詩詞通過對王璋的贊美和送別,展現了蘇轍對王璋的深切敬佩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他通過描寫王璋的品質和選擇,表達了對領導者應有的威嚴、寬容和智慧的贊揚,同時也對國家局勢的艱難和風險提出了關切。整體上,這首詩詞既是對王璋的禮贊,也是對國家政治狀況的反思。它展現了作者對領導者的期望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同時也表達了對友情和歲月流轉的情感。
“威動千里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wáng zhāng zhǎng guān fù zhēn dìng sūn hé fǔ pì shū
送王璋長官赴真定孫和甫辟書
xī nián lǚ nán fú, shǐ shí wáng jīng zhōu.
昔年旅南服,始識王荊州。
wēi dòng qiān lǐ sù, ēn kuān xíng kè liú.
威動千里肅,恩寬行客留。
cóng róng jiàn shǎo zǐ, fēng cǎi qīng fán chóu.
従容見少子,風采傾凡儔。
wēn rán tǔ cí qì, yǐ jué qīng qiě xiū.
溫然吐詞氣,已覺清且修。
bú jiàn shí wǔ nián, xiāng féng huà bǎi yōu.
不見十五年,相逢話百憂。
qīng shān zǒu chén tǔ, bái fà gè mǎn tóu.
青衫走塵土,白發各滿頭。
xīn qì dōng hǎi yì, yuàn cóng běi zhū hóu.
新棄東海邑,愿従北諸侯。
běi bǐ shì fāng huǒ, jī jǐn lián gē máo.
北鄙事方夥,饑饉連戈矛。
méng hǎo wèi kě qīng, niàn dāng shì huái róu.
盟好未可輕,念當事懷柔。
zhǔ jiàng jīn lǎo chéng, miǎn jǐn liáng jì chóu.
主將今老成,勉盡良計籌。
“威動千里肅”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