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曾一竿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曾一竿曲”全詩
盈谷萬萬竿,何曾一竿曲。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和文與可洋州園亭三十詠 筼筜谷》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學家蘇轍創作的《和文與可洋州園亭三十詠 筼筜谷》中的一篇,名為《筼筜谷》。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誰說使君貧窮,早已用筼筜谷換取竹子。
豐盈的谷倉中有無數竹子,但從未有一根彎曲。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貧窮的態度和個人價值觀。作者反駁了那些認為他貧窮的人,他認為自己并不貧窮,因為他擁有筼筜谷,可以交換得到竹子。筼筜谷是一種珍貴的谷物,而竹子則代表著高雅和品格。作者認為,雖然他沒有大量的財富,但他擁有內心的豐富和高尚品質,這比財富更重要。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筼筜谷和竹子的比喻,展示了作者對財富和價值觀的獨特見解。筼筜谷作為稀有而珍貴的谷物,象征著作者內心的充實和豐富,而竹子則代表高雅和品格。作者通過這種對比,表達了他對財富和物質生活的看法,認為內心的豐富和高尚品質才是真正重要的。
此外,詩中的反問句也凸顯了作者的自信和獨立思考的態度。作者以自己的經歷和價值觀來回應那些指責他貧窮的人,表達了他對傳統社會觀念的批判和追求獨立思考的態度。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有力的表達,展示了作者對貧富觀念和個人價值的思考,表達了對內心豐富和高尚品質的追求,以及對傳統觀念的批判和獨立思考的態度。
“何曾一竿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wén yǔ kě yáng zhōu yuán tíng sān shí yǒng yún dāng gǔ
和文與可洋州園亭三十詠 筼筜谷
shuí yán shǐ jūn pín, yǐ yòng gǔ liàng zhú.
誰言使君貧,已用谷量竹。
yíng gǔ wàn wàn gān, hé zēng yī gān qū.
盈谷萬萬竿,何曾一竿曲。
“何曾一竿曲”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二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