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衫憔悴竟何成”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青衫憔悴竟何成”全詩
齏鹽仍作當年味,名譽飛蠅過耳聲。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次韻李逵見贈》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李逵見贈》是蘇轍創作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太學群游經最明,
青衫憔悴竟何成。
齏鹽仍作當年味,
名譽飛蠅過耳聲。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詩人蘇轍在太學中見到李逵后的思考和感嘆。蘇轍覺得李逵曾經是太學中最聰明的學生,但現在卻穿著破爛的青衫,面容憔悴。他仍然過著貧苦的生活,吃著簡單的食物,仿佛還在過去的歲月中。他的名聲雖然傳播開來,但卻像蒼蠅一樣嗡嗡作響,沒有真正的價值和影響力。
賞析:
這首詩詞以寫實的方式描繪了李逵的形象和現狀,展示了社會的冷酷和殘酷。太學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學子們都被認為是最聰明、有前途的人才。然而,李逵作為一個曾經在太學中出類拔萃的學生,卻淪為了如此悲慘的境地。他的青衫憔悴,突顯了他的貧困和頹廢。齏鹽是一種簡單的食物,它象征著貧窮和艱辛的生活。詩中的"名譽飛蠅過耳聲"形象地表達了李逵名聲的虛無和無實質的價值。
這首詩詞通過對李逵的描寫,反映了社會的不公和現實的殘酷。它提醒人們不要被虛名所迷惑,應該關注真正的價值和內在的品質。詩人的描寫流露出對社會弊端的關切和對真實價值的思考,同時也對李逵的命運表示了同情和痛心。整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情感,給人以深思和觸動。
“青衫憔悴竟何成”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lǐ kuí jiàn zèng
次韻李逵見贈
tài xué qún yóu jīng zuì míng, qīng shān qiáo cuì jìng hé chéng.
太學群游經最明,青衫憔悴竟何成。
jī yán réng zuò dāng nián wèi, míng yù fēi yíng guò ěr shēng.
齏鹽仍作當年味,名譽飛蠅過耳聲。
“青衫憔悴竟何成”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