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辦求良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少年不辦求良藥”全詩
下種已遲空悵望,無心猶幸省工夫。
虛明對面誰知我,寵辱當前莫問渠。
自頃閉門今十載,此生畢竟得如愚。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白須》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白須》是蘇轍的一首詩詞,他是宋代文學家、政治家。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少年不辦求良藥,
老病無疑生白須。
下種已遲空悵望,
無心猶幸省工夫。
虛明對面誰知我,
寵辱當前莫問渠。
自頃閉門今十載,
此生畢竟得如愚。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年少時不重視養生的懊悔和對老年疾病的無奈。詩人感慨自己年輕時沒有重視尋求良藥,導致老年時的疾病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白須(白發)。他對自己年輕時種下的種子(不良習慣)現在已經太晚了,只能空悵望。然而,雖然他已經沒有精力去努力,但他仍然慶幸自己沒有心思去追求虛名和名利,也沒有問過寵辱之事。作者閉門思過已經十年,他認為自己這一生終究是過得愚昧無知。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寫自己年少時的輕疏和老年時的懊悔,展示了人生的無常和歲月的流逝。詩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讀者要珍惜年輕時的機會,重視養生和追求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詩中的白須象征著老年和衰老,表達了對時間流逝不可挽回的憂慮和無奈。詩人通過自嘲和自省的方式,表達了對人生追求的思考和反思,以及對虛名和功利的冷靜態度。
整首詩詞的語言簡練而含蓄,情感真摯而深沉。它通過對個人經歷的反思,引發讀者對人生意義、養生和價值觀的思考。詩人的坦誠和無悔的態度傳遞出一種深刻的人生哲理,提醒人們要珍惜時間,以及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真正有意義的事物。
“少年不辦求良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ái xū
白須
shào nián bù bàn qiú liáng yào, lǎo bìng wú yí shēng bái xū.
少年不辦求良藥,老病無疑生白須。
xià zhǒng yǐ chí kōng chàng wàng, wú xīn yóu xìng shěng gōng fū.
下種已遲空悵望,無心猶幸省工夫。
xū míng duì miàn shéi zhī wǒ, chǒng rǔ dāng qián mò wèn qú.
虛明對面誰知我,寵辱當前莫問渠。
zì qǐng bì mén jīn shí zài, cǐ shēng bì jìng dé rú yú.
自頃閉門今十載,此生畢竟得如愚。
“少年不辦求良藥”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藥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