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三秦道”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山前三秦道”全詩
日出紅塵生,不見青山色。
峰巒未嘗改,往意自奔迫。
誰言幽堂居,近在使者宅。
俯聽辨江聲,卻立睨石壁。
藤蘿自太古,松竹列新植。
暑簟臥清風,寒樽對佳客。
試問東行人,誰能同此適。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和鮮于子駿益昌官舍八詠其四巽堂》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鮮于子駿益昌官舍八詠其四巽堂》是蘇轍在宋代所寫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前三秦道,車馬不遑息。
日出紅塵生,不見青山色。
峰巒未嘗改,往意自奔迫。
誰言幽堂居,近在使者宅。
俯聽辨江聲,卻立睨石壁。
藤蘿自太古,松竹列新植。
暑簟臥清風,寒樽對佳客。
試問東行人,誰能同此適。
詩意:
這首詩以描繪蘇轍在鮮于子駿益昌官舍中的感受為主題。詩人在這個幽靜的住所中,感受到外界喧囂與紛擾的對比,表達了自己的情緒和心境。他描述了山前三秦道上車馬喧囂,紅塵滾滾,難以看到遠處青山的景色。然而,周圍的山峰依然高聳不變,自己的心思卻不斷追逐前往的目標,感到迫不及待。詩人反問誰說這個幽靜的堂居與使者宅邸相距甚近,他低頭傾聽江水的聲音,卻仰望石壁。藤蘿蔓延至太古時代,而松竹卻是最近種植的。他在涼爽的席榻上休息,與佳客共享寒冷的酒。最后,詩人向東行的旅人提問,有誰能與他有著相同的心境和感受。
賞析:
這首詩詞以對比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矛盾和追求。在外界喧囂的車馬聲和紅塵中,詩人感受到了世俗的浮躁和喧囂,而自己內心的向往和追求卻無法停歇。山峰高聳不變,象征著永恒和堅定,而詩人的往意卻讓他感到迫不及待。通過描述寧靜的幽堂居所與外界的對比,詩人表達了自己追求內心寧靜與遠離紛擾的愿望。他傾聽江水的聲音,凝望石壁,展示了對大自然的敏感和對人生的思考。藤蘿與松竹的對比,展現了古老與新生的對比,也體現了時間的流轉和變遷。在幽靜的環境中,詩人享受清風和冷酒,與佳客共同分享。最后,詩人向東行的旅人發問,希望能夠找到與他有著相同心境的人。整首詩詞通過對比和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寧靜與追求的渴望,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山前三秦道”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xiān yú zi jùn yì chāng guān shě bā yǒng qí sì xùn táng
和鮮于子駿益昌官舍八詠其四巽堂
shān qián sān qín dào, chē mǎ bù huáng xī.
山前三秦道,車馬不遑息。
rì chū hóng chén shēng, bú jiàn qīng shān sè.
日出紅塵生,不見青山色。
fēng luán wèi cháng gǎi, wǎng yì zì bēn pò.
峰巒未嘗改,往意自奔迫。
shuí yán yōu táng jū, jìn zài shǐ zhě zhái.
誰言幽堂居,近在使者宅。
fǔ tīng biàn jiāng shēng, què lì nì shí bì.
俯聽辨江聲,卻立睨石壁。
téng luó zì tài gǔ, sōng zhú liè xīn zhí.
藤蘿自太古,松竹列新植。
shǔ diàn wò qīng fēng, hán zūn duì jiā kè.
暑簟臥清風,寒樽對佳客。
shì wèn dōng xíng rén, shuí néng tóng cǐ shì.
試問東行人,誰能同此適。
“山前三秦道”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九皓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