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昏行旅倦”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沙昏行旅倦”全詩
沙昏行旅倦,邊靜禁軍閑。
漢虜更成市,羅紈靳不還。
投氈撿精密,換馬瘦孱顏。
兀兀頭垂髻,團團耳帶環。
夷聲不可會,爭利苦間關。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戎州》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戎州》是蘇轍所作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江水通三峽,州城控百蠻。
沙昏行旅倦,邊靜禁軍閑。
漢虜更成市,羅紈靳不還。
投氈撿精密,換馬瘦孱顏。
兀兀頭垂髻,團團耳帶環。
夷聲不可會,爭利苦間關。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戰亂邊境的景象,以及邊境居民和軍隊的困境。詩中表達了作者對邊境地區的關切和對戰爭帶來的苦難的思考。
賞析:
《戎州》以簡練而含蓄的語言描繪了邊境地區的情景。江水通三峽,州城控百蠻,表明戎州地處重要的交通要道,是邊境的重要城市。沙昏行旅倦,邊靜禁軍閑,反映了邊境地區的荒涼和軍隊的閑置狀態,暗示戰亂導致了軍事力量的削弱和邊境地區的不安全。漢虜更成市,羅紈靳不還,揭示了戰亂時期邊境貿易的繁榮和人們貪圖利益而不顧家國安危的現象。投氈撿精密,換馬瘦孱顏,表現了平民百姓艱難生活的景象,形容了人們在困境中艱苦求生的樣子。
詩詞中的兀兀頭垂髻,團團耳帶環,通過描寫人物形象進一步強調了邊境地區的困境和人們的疲憊。夷聲不可會,爭利苦間關,表達了作者對邊境地區戰亂、利益紛爭的深刻認識,以及對和平與安寧的渴望。
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刻畫了戰亂邊境的景象,通過描寫人物形象和細節,表達了作者對邊境地區的關心和對戰爭苦難的思考。詩詞中蘊含著對和平、安寧和人民幸福的向往,展現了蘇轍深邃的思想和對社會現實的思考。
“沙昏行旅倦”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róng zhōu
戎州
jiāng shuǐ tōng sān xiá, zhōu chéng kòng bǎi mán.
江水通三峽,州城控百蠻。
shā hūn xíng lǚ juàn, biān jìng jìn jūn xián.
沙昏行旅倦,邊靜禁軍閑。
hàn lǔ gèng chéng shì, luó wán jìn bù hái.
漢虜更成市,羅紈靳不還。
tóu zhān jiǎn jīng mì, huàn mǎ shòu càn yán.
投氈撿精密,換馬瘦孱顏。
wù wù tóu chuí jì, tuán tuán ěr dài huán.
兀兀頭垂髻,團團耳帶環。
yí shēng bù kě huì, zhēng lì kǔ jiān guān.
夷聲不可會,爭利苦間關。
“沙昏行旅倦”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