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使西來敵沛公”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誰使西來敵沛公”全詩
艱難獨與虞姬共,誰使西來敵沛公。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和子瞻濠州七絕虞姬墓》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和子瞻濠州七絕虞姬墓》
朝代:宋代
作者:蘇轍
布叛增亡國已空,
摧殘羽翮自令窮。
艱難獨與虞姬共,
誰使西來敵沛公。
中文譯文:
敵人的叛變使國家日益衰敗,
摧殘了我的雙翼使我自身陷入困境。
艱難時刻,只有虞姬與我同舟共濟,
是誰讓西方的敵人到來,困擾沛公(劉備)。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蘇轍對于國家內外困境的憂慮和無奈之情。詩中的"布叛"指的是敵人的叛變,使得國家的局勢日益惡化,境況空虛。"摧殘羽翮"象征自身的力量和能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使得作者感到無力應對困境。然而,在這艱難的時刻,作者找到了陪伴和支持,與虞姬共同面對困境。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于敵人的來襲的疑問,暗示了對于國家領導者沛公(劉備)的期待和反思。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有力的表達展示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領導者的期待。通過使用象征和隱喻,詩人將自身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詩中的"布叛"和"增亡"揭示了國家的困境和困擾,而"摧殘羽翮"則表達了作者自身力量的衰弱和無助。然而,作者并沒有陷入絕望,而是尋求了虞姬的陪伴,展現了堅韌和希望的一面。最后兩句對于敵人的到來提出了質疑,暗示了對于領導者的反思和期待,希望他能夠解決困境,挽救國家命運。整體而言,這首詩通過簡明扼要的語言,展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對領導者的期待,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和社會批判的意味。
“誰使西來敵沛公”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zi zhān háo zhōu qī jué yú jī mù
和子瞻濠州七絕虞姬墓
bù pàn zēng wáng guó yǐ kōng, cuī cán yǔ hé zì lìng qióng.
布叛增亡國已空,摧殘羽翮自令窮。
jiān nán dú yǔ yú jī gòng, shuí shǐ xī lái dí pèi gōng.
艱難獨與虞姬共,誰使西來敵沛公。
“誰使西來敵沛公”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