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従堆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文字従堆案”全詩
往來觀惠術,蟠錯試余鋒。
文字従堆案,樽罍強解容。
金山只隔水,時復聽晨鐘。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送董揚休比部知真州》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董揚休比部知真州》是宋代文學家蘇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送別董揚休,他被任命為真州的比部知州。奏課西南最,分符江海沖。往來觀惠術,蟠錯試余鋒。文字従堆案,樽罍強解容。金山只隔水,時復聽晨鐘。
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轍送別董揚休的作品。董揚休被派往真州擔任比部知州,蘇轍在送別他的時候表達了一種別離的情感和對他的祝福。詩中描述了董揚休要去的地方離蘇轍較遠,需要經過江海的沖擊。蘇轍贊賞董揚休的才能和治理之道,認為他在那里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蘇轍還提到自己的文字積累如山堆般沉重,但他會以樽罍(古代盛酒器皿)的心態勉力保持開朗。金山只隔水,指的是董揚休去的地方與蘇轍所在的地方只是水相隔,表達了相對近的距離。詩中還提到蘇轍時常能聽到晨鐘的聲音,這也許是一種對董揚休的囑咐,希望他能夠時刻銘記初心,恪守職責。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蘇轍對董揚休的送別之情。通過描繪董揚休所要面對的困難和他的才能,蘇轍表達了對他未來成功的期望。詩中的金山和晨鐘的意象,給人以一種寄托和鼓勵的感覺。整首詩抒發了離別之情,同時也傳遞了對友人前程的祝福。蘇轍的文字簡潔而富有力量,表達出他對友人的深深思念與期待。這首詩詞以其簡練的語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現了蘇轍對友誼和職責的關注,讓讀者在別離中感受到真摯與溫暖。
“文字従堆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dǒng yáng xiū bǐ bù zhī zhēn zhōu
送董揚休比部知真州
zòu kè xī nán zuì, fēn fú jiāng hǎi chōng.
奏課西南最,分符江海沖。
wǎng lái guān huì shù, pán cuò shì yú fēng.
往來觀惠術,蟠錯試余鋒。
wén zì cóng duī àn, zūn léi qiáng jiě róng.
文字従堆案,樽罍強解容。
jīn shān zhǐ gé shuǐ, shí fù tīng chén zhōng.
金山只隔水,時復聽晨鐘。
“文字従堆案”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