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公勝法須時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問公勝法須時見”全詩
堂眾久參緣自熟,郡人迎請怪忙還。
問公勝法須時見,要我清談有夜闌。
今夕客房應不睡,欲隨明月到林間。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約洞山文老夜話》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約洞山文老夜話》是蘇轍的一首詩詞,描寫了一個夜晚,蘇轍在山中度過了一個寒冷的十月,爐火初開他就離開山間。他在堂眾中已經久經參悟,和郡人約定見面,但郡人的忙碌讓他感到詫異。他希望能夠向郡人請教勝法,同時也希望能夠有一個深夜清談的機會。他認為今晚客房里的客人應該不會睡覺,而是愿意與他一起賞明月,到林間去。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山中十月定多寒,
才過開爐便出山。
堂眾久參緣自熟,
郡人迎請怪忙還。
問公勝法須時見,
要我清談有夜闌。
今夕客房應不睡,
欲隨明月到林間。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蘇轍的親身經歷為背景,以山中的寒冷十月夜晚為描寫對象,表達了作者對閑暇和思辨的向往。
詩的開頭,“山中十月定多寒”,描繪了山中的嚴寒氣候,寓意著寒冷的冬季即將來臨。蘇轍用“十月”代指冬季,突顯了嚴寒的程度。
接著,“才過開爐便出山”,蘇轍表示他剛剛離開山中的住所,就已經點燃了爐火,暖和了身體。這句話暗示他對冬季的寒冷不屑一顧,展現了他豁達的心態和堅韌不拔的品質。
下一句,“堂眾久參緣自熟”,表明蘇轍在修行道路上已經參悟頗深,與同修的眾人關系親密。這里的“堂眾”指的是同修的人們,他們都已經對修行有了一定的體悟,彼此之間有了默契。
然而,“郡人迎請怪忙還”,蘇轍期待與一個郡守見面,但郡守的忙碌使他感到詫異。這句詩揭示了社會中繁忙而瑣碎的事務,與蘇轍內心追求清談和思辨的態度形成了鮮明對比。
蘇轍進一步表達了自己的愿望:“問公勝法須時見,要我清談有夜闌。”他希望能夠向郡人請教勝法,即修行的高境界和方法,并期待一次深夜清談的機會。這表明蘇轍對于思辨和精神交流的渴望,對于心靈的追求。
最后兩句,“今夕客房應不睡,欲隨明月到林間”,蘇轍認為今晚住在客房的人不會入睡,和他一樣,他們也愿意去林間欣賞明月。這里的明月象征著純潔和清明,林間則代表著自然和寧靜。蘇轍希望能夠與那些心靈相通的人共同賞析自然之美,進行深夜的思辨和交流。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轍對于閑暇和思辨的向往,他在寒冷的山中度過十月,離開山間后希望能夠與他人進行深夜清談,探討修行的方法和境界。他對于繁忙的社會感到詫異,表達了對于純潔和寧靜的渴望。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表達內心情感,抒發了蘇轍對于思辨和心靈交流的追求,體現了他對于精神世界的獨立和自主。
“問公勝法須時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uē dòng shān wén lǎo yè huà
約洞山文老夜話
shān zhōng shí yuè dìng duō hán, cái guò kāi lú biàn chū shān.
山中十月定多寒,才過開爐便出山。
táng zhòng jiǔ cān yuán zì shú, jùn rén yíng qǐng guài máng hái.
堂眾久參緣自熟,郡人迎請怪忙還。
wèn gōng shèng fǎ xū shí jiàn, yào wǒ qīng tán yǒu yè lán.
問公勝法須時見,要我清談有夜闌。
jīn xī kè fáng yīng bù shuì, yù suí míng yuè dào lín jiān.
今夕客房應不睡,欲隨明月到林間。
“問公勝法須時見”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五潸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