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從李叟游都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慣從李叟游都市”全詩
不似蘇門但長嘯,一生留恨與嵇康。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答吳和二絕》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答吳和二絕》是宋代文學家蘇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習慣跟隨李叟在都市游玩,
長期與藍翁一起在醉畫堂暢飲。
雖然不如蘇門(指蘇軾)那樣長嘯,
一生卻懷有與嵇康相同的遺憾。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蘇轍對自己文學成就的自謙和自省之情。他自稱習慣跟隨李叟(指李覯)在都市中游玩,與藍翁(指藍田)一起欣賞酒后作畫。蘇轍承認自己的才華不及蘇門(指蘇軾),不敢像蘇軾那樣高聲歌唱。雖然他與嵇康相同,懷有一生無法排遣的遺憾。
賞析:
1. 背景描寫:詩中提到了李叟和藍翁,分別指代李覯和藍田,這兩位都是當時有名的文人。他們的名字為詩詞增添了一層歷史色彩。
2. 自謙與自省:蘇轍在詩中自謙自己的文學成就不及蘇軾,不敢高聲歌唱。這種自謙與自省的態度表現了作者的謙虛和對自身的審視。
3. 嵇康的遺憾:詩中提到了嵇康,他是晉朝的文學家、音樂家,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忠臣。嵇康一生忠誠而坎坷,最終被當權者所殺。作者將自己的遺憾與嵇康相提并論,表達了一種對命運的無奈和對理想的追求。
總體而言,《答吳和二絕》通過對自己與他人的比較,表達了作者自謙、自省和追求理想的情感。這首詩雖然簡短,但通過幾個關鍵詞和意象,展現了作者對文學和人生的思考,給人以啟發和思考。
“慣從李叟游都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á wú hé èr jué
答吳和二絕
guàn cóng lǐ sǒu yóu dū shì, jiǔ bàn lán wēng zuì huà táng.
慣從李叟游都市,久伴藍翁醉畫堂。
bù shì sū mén dàn cháng xiào, yī shēng liú hèn yǔ jī kāng.
不似蘇門但長嘯,一生留恨與嵇康。
“慣從李叟游都市”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