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盞對妻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洗盞對妻孥”全詩
今年失家釀,節到真寂寞。
床頭瀉余樽,畦菊吐微萼。
洗盞對妻孥,肴蔬隨厚薄。
興來欲徑醉,量盡還自卻。
傍人嘆身健,省己知脾弱。
尚有姑射人,自守常綽約。
養生要慈儉,已老慚矍鑠。
燕居漸忘我,杜門奚不樂。
風曲日已乾,濁醪可徐作。
分類: 九日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九日家釀未熟》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九日家釀未熟》是蘇轍所寫的一首宋代詩詞。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平生不喜飲,九日猶一酌。
今年失家釀,節到真寂寞。
床頭瀉余樽,畦菊吐微萼。
洗盞對妻孥,肴蔬隨厚薄。
興來欲徑醉,量盡還自卻。
傍人嘆身健,省己知脾弱。
尚有姑射人,自守常綽約。
養生要慈儉,已老慚矍鑠。
燕居漸忘我,杜門奚不樂。
風曲日已乾,濁醪可徐作。
詩意:
這首詩詞主題是作者對于自己年紀漸長、興趣漸減、家道中落的感慨與思考。作者平生不愛飲酒,但每年的九月九日,他仍會喝上一杯。然而,今年他失去了家中自釀的美酒,使得這個節日變得異常寂寞。
在床頭,作者倒空了余下的酒壇,留下了淡淡的菊花香氣。他在清洗酒杯時,對著妻子和孩子,享用著簡單的餐點,不論菜肴的豐盈與否。
當他興致上來想要多喝一點時,他又自我節制地停止了。旁人羨慕他身體健康,但他自己知道自己脾氣虛弱。他提到了姑射人,指的是自己,表示要守持常態,保持優雅儀態。
他強調養生應該慈愛儉約,而自己已經年老,對于自己的精神狀態和身體健康感到慚愧。他的燕居(指自己的居所)逐漸忘記了他,他關起門來,為何不感到快樂呢?
最后兩句表達了風干的曲子已經完成,可以慢慢釀造濁醪,這也可理解為對自己晚年的心境。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展現了作者對自己衰老和家道中落的感嘆和思考。他平生不愛喝酒,但在九月九日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他仍然保持著一杯的習慣。然而,今年他失去了家中自釀的美酒,令他感到孤寂。
詩中的細節描寫很具有意境,比如床頭瀉余樽、畦菊吐微萼等,通過這些形象的描繪,增強了詩詞的藝術感。
作者在詩中也反思了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生活態度。盡管旁人羨慕他身體健康,但他自己清楚自己的脆弱。他提到了姑射人,表達了對自己優雅儀態的期望。
整首詩流露出作者對于自己年老和生活的失意的感慨,以及對于養生和慈儉的思考。他意識到自己已經老了,對于自己的身體狀況感到慚愧。最后兩句詩以風干的曲子和釀造濁醪作為隱喻,表達了作者對于晚年時光的期待和心境。
整首詩詞通過平實的語言和細膩的描寫,展現了作者內心的思考和情感。它表達了對于年老和生活的反思,以及對于生活中的寂寞和失落的感嘆。詩中融入了養生和慈儉的觀念,體現了作者對于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的思考。這首詩詞以簡約而深沉的方式觸動人心,使人對生命的短暫和人生的變遷有所思考。
“洗盞對妻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ǔ rì jiā niàng wèi shú
九日家釀未熟
píng shēng bù xǐ yǐn, jiǔ rì yóu yī zhuó.
平生不喜飲,九日猶一酌。
jīn nián shī jiā niàng, jié dào zhēn jì mò.
今年失家釀,節到真寂寞。
chuáng tóu xiè yú zūn, qí jú tǔ wēi è.
床頭瀉余樽,畦菊吐微萼。
xǐ zhǎn duì qī nú, yáo shū suí hòu bó.
洗盞對妻孥,肴蔬隨厚薄。
xìng lái yù jìng zuì, liàng jǐn hái zì què.
興來欲徑醉,量盡還自卻。
bàng rén tàn shēn jiàn, shěng jǐ zhī pí ruò.
傍人嘆身健,省己知脾弱。
shàng yǒu gū shè rén, zì shǒu cháng chuò yuē.
尚有姑射人,自守常綽約。
yǎng shēng yào cí jiǎn, yǐ lǎo cán jué shuò.
養生要慈儉,已老慚矍鑠。
yàn jū jiàn wàng wǒ, dù mén xī bù lè.
燕居漸忘我,杜門奚不樂。
fēng qū rì yǐ gān, zhuó láo kě xú zuò.
風曲日已乾,濁醪可徐作。
“洗盞對妻孥”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