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遺宅秭歸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屈原遺宅秭歸山”全詩
山中遺塔知幾年,過者遲疑不能識。
浮圖高絕誰所為,原死豈復待汝力。
臨江漮慨心自明,南訪重華訟孤直。
世人不知徒悲傷,強為筑土高岌岌。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居原塔》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居原塔》是蘇轍創作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屈原的遺址在秭歸山上,那里曾是古代巴子國的所在。山中有一座遺留的塔,過往的人們遲疑不敢確認它的來歷。這座高高矗立的塔又是誰所建呢?屈原已經去世多年,豈能期待他親自動手呢?站在江邊,望著漮水澎湃,內心中的慨嘆自然而然地涌現出來。他南下尋訪重華,為孤直而奮斗。然而世人卻不了解他的悲傷,只看到他努力修筑土墻的高高在上。
詩意和賞析:
《居原塔》以屈原的遺址為背景,表達了詩人蘇轍對于歷史的懷念與思考。詩中提到的居原塔,是屈原故居的象征,是一個見證了屈原輝煌過去的遺跡。然而,時光流轉,人們對于這座塔的來歷已經模糊不清,過往的人們也難以辨認。這種描寫在詩中顯現出一種深深的歷史沉思與人事更迭的感慨。
詩中的江邊景色和漮水的描繪,給人以寬廣和壯麗的感覺。它象征著自然的力量和時代的變遷,與屈原的悲愴心情形成鮮明的對比。蘇轍站在江邊,不禁感嘆人事如夢,歷史更迭,然而他內心中的堅定和追求卻依然清晰。
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苦衷。他提到世人對于自己的悲傷并不了解,只看到他努力修筑土墻的高高在上。這里的土墻可以被視為一種象征,代表著世俗的境界和功名的追求。然而,詩人蘇轍卻堅守著內心的堅定和真誠,盡管他的悲傷和愿望未能為世人所理解。
整首詩以對屈原和歷史的懷念為主題,通過描繪山、塔、江等景物,展現了作者蘇轍對于歷史傳承的思考和對于真誠追求的堅守。它表達了一種對于歷史沉淀的敬畏和追求真實的態度,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和無奈。
“屈原遺宅秭歸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ū yuán tǎ
居原塔
qū yuán yí zhái zǐ guī shān, nán bīn gǔ zhě bā zǐ guó.
屈原遺宅秭歸山,南賓古者巴子國。
shān zhōng yí tǎ zhī jǐ nián, guò zhě chí yí bù néng shí.
山中遺塔知幾年,過者遲疑不能識。
fú tú gāo jué shuí suǒ wéi, yuán sǐ qǐ fù dài rǔ lì.
浮圖高絕誰所為,原死豈復待汝力。
lín jiāng kāng kǎi xīn zì míng, nán fǎng zhòng huá sòng gū zhí.
臨江漮慨心自明,南訪重華訟孤直。
shì rén bù zhī tú bēi shāng, qiáng wèi zhù tǔ gāo jí jí.
世人不知徒悲傷,強為筑土高岌岌。
“屈原遺宅秭歸山”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