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不待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我老不待言”全詩
念我客汝南,無與具朝食。
翩然乘肩輿,面有風土色。
許蔡雖云近,傳舍三經夕。
衰老累汝曹,愧嘆心不懌。
磨刀鱠縷紅,洗盞酒花白。
母老行役難,女來生理葺。
外孫跨鞍馬,遇事亦閑習。
居然數口家,解我百憂集。
厄窮須父子,他人非所及。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思歸二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思歸二首》是蘇轍所寫的一首詩詞,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和家人的情感。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思歸二首
我老不待言,
有女年四十。
念我客汝南,
無與具朝食。
翩然乘肩輿,
面有風土色。
許蔡雖云近,
傳舍三經夕。
衰老累汝曹,
愧嘆心不懌。
磨刀鱠縷紅,
洗盞酒花白。
母老行役難,
女來生理葺。
外孫跨鞍馬,
遇事亦閑習。
居然數口家,
解我百憂集。
厄窮須父子,
他人非所及。
譯文:
思歸二首
我已年邁不再言語,
我的女兒已四十歲。
我思念我作客汝南,
無法與她共享朝食。
我輕盈地乘坐肩輿,
面帶著故土的色彩。
雖然許蔡離這里近,
但傳達消息已三經夕。
衰老的我使你們累垂,
我為此感到愧疚和沮喪。
我磨刀時紅線纏繞,
我洗盞時酒花如雪白。
年邁的母親難以勞作,
女兒卻來修整家務。
我的外孫騎在馬上,
遇到事情也能從容處理。
在這個小小的家中,
解除了我的百憂集。
困厄和貧窮必須父子共承擔,
別人無法理解其中的艱辛。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蘇轍對家鄉和家人的思念之情。詩中的"我"年邁而不再言語,思念作為客人在汝南的家鄉,卻無法與女兒共享朝食。作者通過"翩然乘肩輿,面有風土色"描繪了自己輕盈地回家的情景,同時也展現了對家鄉土地的眷戀之情。
然而,雖然離許蔡很近,但由于傳達消息的困難,已經過了三個時辰。作者感到自己的衰老給家人帶來了負擔,因此愧疚和沮喪。他用"磨刀鱠縷紅,洗盞酒花白"來形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事務,折射出他對家人的關愛和細致的態度。
詩的后半部分描寫了家中的情景。老母親已經年老難以承擔勞作,女兒則來承擔起照料家務的責任。外孫則是活潑而自在,處理事情也很從容。這個小小的家庭讓蘇轍解脫了百憂,但作者也意識到貧窮和困厄只能由父子共同承擔,無法由他人所及。
整首詩抒發了蘇轍對家鄉和家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家庭責任的擔當和對人生困境的認知。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情感的抒發,詩詞給人以溫暖和親切的感覺,引發讀者對家庭、親情和人生意義的思考。
“我老不待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ī guī èr shǒu
思歸二首
wǒ lǎo bù dài yán, yǒu nǚ nián sì shí.
我老不待言,有女年四十。
niàn wǒ kè rǔ nán, wú yǔ jù cháo shí.
念我客汝南,無與具朝食。
piān rán chéng jiān yú, miàn yǒu fēng tǔ sè.
翩然乘肩輿,面有風土色。
xǔ cài suī yún jìn, chuán shě sān jīng xī.
許蔡雖云近,傳舍三經夕。
shuāi lǎo lèi rǔ cáo, kuì tàn xīn bù yì.
衰老累汝曹,愧嘆心不懌。
mó dāo kuài lǚ hóng, xǐ zhǎn jiǔ huā bái.
磨刀鱠縷紅,洗盞酒花白。
mǔ lǎo xíng yì nán, nǚ lái shēng lǐ qì.
母老行役難,女來生理葺。
wài sūn kuà ān mǎ, yù shì yì xián xí.
外孫跨鞍馬,遇事亦閑習。
jū rán shù kǒu jiā, jiě wǒ bǎi yōu jí.
居然數口家,解我百憂集。
è qióng xū fù zǐ, tā rén fēi suǒ jí.
厄窮須父子,他人非所及。
“我老不待言”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