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遷城市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推遷城市非”全詩
推遷城市非,散落篇章在。
外物固難必,清名竟安賴。
孤亭右洲渚,斜日到冠佩。
飛翔棟宇回,滉蕩波流對。
稍存楸梧高,大剪菰蒲穢。
遺編訪諸子,翠石補前廢。
吏民亦潸然,未替甘棠愛。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思賢堂》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思賢堂》是一首宋代蘇轍創作的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思賢堂
楊公守臨汝,俯仰八十載。
推遷城市非,散落篇章在。
外物固難必,清名竟安賴。
孤亭右洲渚,斜日到冠佩。
飛翔棟宇回,滉蕩波流對。
稍存楸梧高,大剪菰蒲穢。
遺編訪諸子,翠石補前廢。
吏民亦潸然,未替甘棠愛。
中文譯文:
思賢堂
楊公守臨汝,俯仰八十載。
推遷城市非,散落篇章在。
外物固難必,清名竟安賴。
孤亭右洲渚,斜日到冠佩。
飛翔棟宇回,滉蕩波流對。
稍存楸梧高,大剪菰蒲穢。
遺編訪諸子,翠石補前廢。
吏民亦潸然,未替甘棠愛。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楊公守在臨汝(地名)的思賢堂中的情景。楊公守在這里度過了八十年的歲月。他的著作散布于城市的各個角落,形成了一部部篇章。盡管外物困擾常有,但他的清名仍然得以安然保留。在孤亭的右邊,是寬闊的洲渚,夕陽斜斜地照在他的冠帶上。他的思想如飛翔的棟梁回旋,與波瀾壯闊的水流相對。雖然楸梧樹稍有高聳,但仍有許多不潔的菰蒲植物需要剪除。他的遺編(舊作)尋訪各位學者,以翠石來修補前人的廢墟。在這樣的情景下,即使官吏和百姓也感到悲傷,但他們尚未能夠真正理解和珍惜楊公守的愛心。
賞析:
《思賢堂》通過描繪楊公守在思賢堂中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于清名和學問的追求,以及對于自己作為知識傳承者的責任感。詩中通過對楊公守的描寫,展現了一個與世無爭、專心致志于學問的形象。楊公守不為外物所擾,他的清名得以保持。他的思想如飛翔的棟梁回旋,與壯闊的水流相對,象征著他的學問與時代的潮流相互交融。然而,詩中也提到了一些不潔的菰蒲植物,暗示著在學問的道路上仍然存在著需要剪除的不良因素。最后,詩人提到了楊公守的遺編,并表達了自己通過學習前人的著作來修補前人廢墟的決心。詩人認為,這樣的學問傳承是一種珍貴的愛,然而官吏和百姓尚未能夠真正理解和珍視這種愛的價值。整首詩抒發了對于學問與清名的追求,以及對于知識傳承的責任感,展現了作者對于學問的崇高追求和對于社會的期望。
“推遷城市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ī xián táng
思賢堂
yáng gōng shǒu lín rǔ, fǔ yǎng bā shí zài.
楊公守臨汝,俯仰八十載。
tuī qiān chéng shì fēi, sàn luò piān zhāng zài.
推遷城市非,散落篇章在。
wài wù gù nán bì, qīng míng jìng ān lài.
外物固難必,清名竟安賴。
gū tíng yòu zhōu zhǔ, xié rì dào guān pèi.
孤亭右洲渚,斜日到冠佩。
fēi xiáng dòng yǔ huí, huàng dàng bō liú duì.
飛翔棟宇回,滉蕩波流對。
shāo cún qiū wú gāo, dà jiǎn gū pú huì.
稍存楸梧高,大剪菰蒲穢。
yí biān fǎng zhū zǐ, cuì shí bǔ qián fèi.
遺編訪諸子,翠石補前廢。
lì mín yì shān rán, wèi tì gān táng ài.
吏民亦潸然,未替甘棠愛。
“推遷城市非”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