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斷游人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路斷游人止”全詩
路斷游人止,龍藏白沫旋。
翦藤量水短,插石置橋堅。
橋外居民少,躬耕不用錢。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仙游潭五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仙游潭五首·潭》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潭深不可涉,
潭小不通船。
路斷游人止,
龍藏白沫旋。
翦藤量水短,
插石置橋堅。
橋外居民少,
躬耕不用錢。
中文譯文:
湖水深不可涉,
湖面狹小無法通船。
道路中斷,游人停步,
湖中的龍隱藏在白沫之中回旋。
剪斷藤蔓以測量水的深度,
插入石塊以建造堅固的橋。
橋的另一邊居民稀少,
他們勤勞耕種,不用花費金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深邃而難以逾越的潭水,以及湖中龍的神秘和活躍。蘇轍通過描繪這個景象,抒發了對困境和難題的思考和感悟。
第一句"潭深不可涉",通過描繪潭水的深度,表達了人們面臨的困難和無法輕易逾越的障礙。第二句"潭小不通船",強調了湖水狹小,無法通船,進一步暗示了困境的局限性。
第三句"路斷游人止",描述了道路中斷,使得游客無法繼續前行,表達了在困境中的無奈和無路可走的感受。接下來的一句"龍藏白沫旋",揭示了湖中隱藏的龍,在白沫中回旋,給整個景象增添了神秘和想象的空間,也可以理解為困境中的希望和活力。
接著,蘇轍用"翦藤量水短,插石置橋堅"一句,表達了面對困境時需要勇氣和智慧,用剪斷藤蔓來測量水深,用插入石塊來建造堅固的橋梁,暗示在困境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應對策略。
最后兩句"橋外居民少,躬耕不用錢",描繪了橋的另一邊居民稀少,他們通過勤勞耕種來生活,強調了他們不依賴于金錢,注重實際勞動的價值。這可以理解為蘇轍對于樸素生活和實際勞動的贊美,以及在困境中通過勤勞和實踐來尋求解決之道的思考。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困境中的景象,以及對困境的思考和感悟,表達了在面對困難時需要勇氣、智慧和實際行動的觀念,同時也強調了樸素生活和實際勞動的價值。
“路斷游人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ān yóu tán wǔ shǒu
仙游潭五首
tán shēn bù kě shè, tán xiǎo bù tōng chuán.
潭深不可涉,潭小不通船。
lù duàn yóu rén zhǐ, lóng cáng bái mò xuán.
路斷游人止,龍藏白沫旋。
jiǎn téng liàng shuǐ duǎn, chā shí zhì qiáo jiān.
翦藤量水短,插石置橋堅。
qiáo wài jū mín shǎo, gōng gēng bù yòng qián.
橋外居民少,躬耕不用錢。
“路斷游人止”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