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綬別鄉親”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帶綬別鄉親”全詩
俗訛唯競祭,地古不留春。
野戍云藏火,軍城樹擁塵。
少年何所重,才子又清貧。
分類:
作者簡介(盧綸)

盧綸(約737-約799),字允言,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漢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天寶末舉進士,遇亂不第;代宗朝又應舉, 屢試不第。大歷六年,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后由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為陜府戶曹、河南密縣令。后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德宗朝復為昭應令,又任河中渾瑊元帥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有《盧戶部詩集》。
《送宛丘任少府》盧綸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宛丘任少府》是唐代盧綸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帶著宛丘的少府離別故鄉,
東方有千里之遙。
人們流傳著錯誤的俗諺,唯獨爭相祭祀,
這片土地古老而不保持春光。
在野外的邊寨,云遮住了篝火的煙,
軍城里的樹木淹沒在塵埃中。
年輕人又看重什么呢?
才子們卻過著清貧的生活。
詩意:
這首詩以送別宛丘的任少府為主題,通過描繪離別的場景,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才子清貧生活的思考。詩中描述了鄉親們誤信迷信的俗諺,卻不重視其他重要的事物,如知識、才華等。同時,詩中也表現了戰亂時期邊塞的凄涼景象和年輕人的困境,對現實社會的冷嘲熱諷。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離別場景的描繪,展示了作者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詩中的"帶綬別鄉親"表達了離別之情,"俗訛唯競祭"則暗示了人們對迷信的盲從和追求,進一步反映了社會的浮躁和愚昧。"地古不留春"一句用古老的土地代指社會的退步和停滯不前。"野戍云藏火,軍城樹擁塵"描繪了邊境戰亂的景象,表現了社會的動蕩和混亂。最后兩句"少年何所重,才子又清貧"則反映了才子們在社會中的困境,對現實生活的無奈和思考。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描繪社會現象和人生困境,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的批判和對清貧生活的思考,體現了盧綸對現實的關注和對社會問題的思考。
“帶綬別鄉親”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wǎn qiū rèn shào fǔ
送宛丘任少府
dài shòu bié xiāng qīn, dōng wèi qiān lǐ rén.
帶綬別鄉親,東為千里人。
sú é wéi jìng jì, dì gǔ bù liú chūn.
俗訛唯競祭,地古不留春。
yě shù yún cáng huǒ, jūn chéng shù yōng chén.
野戍云藏火,軍城樹擁塵。
shào nián hé suǒ zhòng, cái zǐ yòu qīng pín.
少年何所重,才子又清貧。
“帶綬別鄉親”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