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跡但松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遺跡但松檟”全詩
嗟我獨何為,不容在田野。
欹區寄汝南,落泊反長社。
東西俱畏人,何適可安者。
故廬已荊榛,遺跡但松檟。
頹齡迫衰暮,舊物一已舍。
安能為妻孥,辛苦問田舍。
平生事瞿曇,心外知皆假。
歸休得溟渤,坐受百川瀉。
何人實造物,未聽相陶冶。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還潁川》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還潁川》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述了作者蘇轍遭遇挫折和迷茫的心境,表達了他對世俗功名的失望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昔賢仕不遇,避世游金馬。
往日的賢才沒有得到機遇,我選擇隱居在金馬山游玩。
嗟我獨何為,不容在田野。
唉,我獨自一人該何去何從,不被世俗所容于田野。
欹區寄汝南,落泊反長社。
傾訴心事寄托于汝南,卻反而落得孤獨漂泊。
東西俱畏人,何適可安者。
無論東西方都害怕人的紛擾,哪里才能找到寧靜的安身之地呢?
故廬已荊榛,遺跡但松槚。
故居已被荊棘覆蓋,只留下松樹的痕跡。
頹齡迫衰暮,舊物一已舍。
歲月推著老去,衰老臨近,舊物已經舍棄。
安能為妻孥,辛苦問田舍。
如何能為家庭而勞碌,辛苦地耕種農田。
平生事瞿曇,心外知皆假。
一生中的種種事情都是虛無縹緲的,心靈之外的一切都是虛幻的。
歸休得溟渤,坐受百川瀉。
回歸休息,享受溟渤之間,靜坐享受百川的奔流。
何人實造物,未聽相陶冶。
究竟有誰能真正創造事物,我還沒有聽到過相應的啟示。
詩詞的主題是作者在遭遇挫折和迷茫之時,對世俗功名的失望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蘇轍在詩中表達了他對過去的辛勤努力沒有得到認可和回報的懊悔,他選擇隱居來逃避世俗的紛擾。然而,他發現無論在何處,都無法擺脫人事的困擾和紛爭,也無法找到真正的安寧。他對世間的名利和物質追求產生了懷疑,開始思考人生的真正價值所在。
詩中的景物描寫以及對自然的傾訴,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孤獨和對安寧的渴望。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于造物主的思考,他對于人類的創造力和智慧產生了疑問,認為自己還沒有聽到真正的啟示和教誨。
整首詩以蘇轍獨特的語言表達了他深沉的思考和對人生意義的掙扎,展現了他對功名利祿的失望和對內心安寧的追求。
“遺跡但松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ái yǐng chuān
還潁川
xī xián shì bù yù, bì shì yóu jīn mǎ.
昔賢仕不遇,避世游金馬。
jiē wǒ dú hé wéi, bù róng zài tián yě.
嗟我獨何為,不容在田野。
yī qū jì rǔ nán, luò bó fǎn zhǎng shè.
欹區寄汝南,落泊反長社。
dōng xī jù wèi rén, hé shì kě ān zhě.
東西俱畏人,何適可安者。
gù lú yǐ jīng zhēn, yí jī dàn sōng jiǎ.
故廬已荊榛,遺跡但松檟。
tuí líng pò shuāi mù, jiù wù yī yǐ shě.
頹齡迫衰暮,舊物一已舍。
ān néng wéi qī nú, xīn kǔ wèn tián shè.
安能為妻孥,辛苦問田舍。
píng shēng shì qú tán, xīn wài zhī jiē jiǎ.
平生事瞿曇,心外知皆假。
guī xiū de míng bó, zuò shòu bǎi chuān xiè.
歸休得溟渤,坐受百川瀉。
hé rén shí zào wù, wèi tīng xiāng táo yě.
何人實造物,未聽相陶冶。
“遺跡但松檟”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