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上知難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欲上知難又”全詩
晨邀同行客,共舉登高酒。
藤鞋生胼胝,一覽河山富。
封壇土消盡,中夜捫星斗。
下山雙足廢,欲上知難又。
回首煙云中,隱約見巖岫。
未老約來游,何意七十後。
吾兒性靜默,丞邑山路口。
秋暑山尚煩,冬雪山方瘦。
春山利游觀,安輿即迎父。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送遲赴登封丞》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遲赴登封丞》是蘇轍所寫的一首詩詞,描繪了作者與朋友們在嵩陽山登高的情景,表達了對友人的送別和祝福之情。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昔我過嵩陽,秋高日重九。
晨邀同行客,共舉登高酒。
藤鞋生胼胝,一覽河山富。
封壇土消盡,中夜捫星斗。
下山雙足廢,欲上知難又。
回首煙云中,隱約見巖岫。
未老約來游,何意七十後。
吾兒性靜默,丞邑山路口。
秋暑山尚煩,冬雪山方瘦。
春山利游觀,安輿即迎父。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描繪嵩陽山登高的情景為主線,表達了作者與同行者們的歡愉和對友人的送別。詩詞以優美的語言和自然的描寫展現了山水之美,同時也透露出作者對友情和人生的思考。
詩的開篇,“昔我過嵩陽,秋高日重九。”表達了作者曾經在嵩陽山的經歷,時值秋天,陽光明媚,正值重陽節。作者在清晨邀請同行的客人,一同舉杯登高,共享快樂。
“藤鞋生胼胝,一覽河山富。”這兩句描述了徒步登山的辛勞,藤鞋的磨損和生出的繭子。但辛勞之后,俯瞰河山的壯麗景色讓一切都變得值得。
“封壇土消盡,中夜捫星斗。”描繪了夜晚時作者與同行者們翻山越嶺的情景,以及仰望星空的感嘆。封壇土是指土封的酒壇,土被消耗殆盡意味著同行者們的努力和奮斗。
“下山雙足廢,欲上知難又。”表達了下山時雙腳疲憊不堪,但對再次攀登山峰的渴望。
“回首煙云中,隱約見巖岫。”此句表現了遠望時云霧繚繞、山峰隱約可見的景象,給人以神秘和遙遠的感覺。
“未老約來游,何意七十後。”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邀請,盡管暮年將至,仍然希望能夠再次相聚,共同游山玩樂。
“吾兒性靜默,丞邑山路口。”這兩句是對友人的稱呼,吾兒指的是友人的字輩,性靜默表示友人為人沉默寡言。丞邑是指友人所在的地方。
“秋暑山尚煩,冬雪山方瘦。”這兩句表達了秋季和夏季登山的不便之處,而冬天的雪景則使山峰顯得瘦削清瘦。
“春山利游觀,安輿即迎父。”這兩句贊頌了春天山中的美景,表示春天是最適合游覽觀賞山景的季節。安輿即迎父則是指作者準備好馬車,迎接父親一同游山。
整首詩詞以描繪山水和友情為主題,通過對登山過程的描寫以及對山景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友情的珍視。同時,詩詞中也融入了對人生、時光和命運的思考,展現了作者對人生意義和存在的思考。整體氛圍平和寧靜,以自然景物為背景,以友情為情感紐帶,給人以寧靜、舒適的感受。
“欲上知難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chí fù dēng fēng chéng
送遲赴登封丞
xī wǒ guò sōng yáng, qiū gāo rì chóng jiǔ.
昔我過嵩陽,秋高日重九。
chén yāo tóng háng kè, gòng jǔ dēng gāo jiǔ.
晨邀同行客,共舉登高酒。
téng xié shēng pián zhī, yī lǎn hé shān fù.
藤鞋生胼胝,一覽河山富。
fēng tán tǔ xiāo jǐn, zhōng yè mén xīng dǒu.
封壇土消盡,中夜捫星斗。
xià shān shuāng zú fèi, yù shàng zhī nán yòu.
下山雙足廢,欲上知難又。
huí shǒu yān yún zhōng, yǐn yuē jiàn yán xiù.
回首煙云中,隱約見巖岫。
wèi lǎo yuē lái yóu, hé yì qī shí hòu.
未老約來游,何意七十後。
wú ér xìng jìng mò, chéng yì shān lù kǒu.
吾兒性靜默,丞邑山路口。
qiū shǔ shān shàng fán, dōng xuě shān fāng shòu.
秋暑山尚煩,冬雪山方瘦。
chūn shān lì yóu guān, ān yú jí yíng fù.
春山利游觀,安輿即迎父。
“欲上知難又”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六宥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