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碑摧風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大碑摧風雨”全詩
靈壇久銷禿,古木中梁柱。
峰巒至此盡,蒼石無寸土。
俯視萬仞高,悲辛但狂顧。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登嵩山十首 登封壇》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登嵩山十首 登封壇》是蘇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登封事已遙,
已經遠去了登封的時光,
大碑摧風雨。
巨大的碑石經歷了風風雨雨的洗禮。
靈壇久銷禿,
祭壇上的神靈早已銷卻了榮光,
古木中梁柱。
古老的樹木成為了支撐祭壇的梁柱。
峰巒至此盡,
群山的峰巒在這里終結,
蒼石無寸土。
蒼茫的山石上寸草不生。
俯視萬仞高,
俯視下方,萬丈高空,
悲辛但狂顧。
感嘆著悲傷和辛酸,不禁狂顧回望。
詩意和賞析:
《登嵩山十首 登封壇》表達了作者對登封事的追憶和對一切的消逝和變遷的感慨。詩中描繪了登封的景象,山巒、大碑、祭壇等元素構成了一幅壯麗而凄涼的畫面。登封的歷史和輝煌已經遠去,大碑經歷了歲月的摧殘,靈壇上的神靈早已銷卻了光芒,古木成為了歲月的見證。山巒終結于這里,蒼石上不再有一絲生機。作者俯視著高處,感嘆著人事如夢的悲傷和自身的辛酸。詩中的景物以及作者的情感抒發出一種對光陰逝去和一切物事消亡的深切感嘆,體現了人生的無常和時光的無情。
整首詩以景物描寫為主線,通過對景物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對時光流轉和歲月變遷的深刻思考。山巒、大碑、祭壇等形象都富有象征意味,帶有一種凄涼和辭舊迎新的情感。詩中的悲辛和狂顧也體現了作者對逝去時光的留戀和對未來的憂慮。整首詩抒發了詩人對光陰的無情和人事的渺小的感嘆,表達了對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對時光流轉的深切感慨。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景物和抒發情感,展示了蘇轍對時光消逝和一切物事消亡的深切感受,使讀者產生對生命和時光的思考。同時,通過獨特的意象和抒情手法,給人以凄涼和壯美的感受,使人產生對歲月流轉和人事更迭的深刻共鳴。
“大碑摧風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ēng sōng shān shí shǒu dēng fēng tán
登嵩山十首 登封壇
dēng fēng shì yǐ yáo, dà bēi cuī fēng yǔ.
登封事已遙,大碑摧風雨。
líng tán jiǔ xiāo tū, gǔ mù zhōng liáng zhù.
靈壇久銷禿,古木中梁柱。
fēng luán zhì cǐ jǐn, cāng shí wú cùn tǔ.
峰巒至此盡,蒼石無寸土。
fǔ shì wàn rèn gāo, bēi xīn dàn kuáng gù.
俯視萬仞高,悲辛但狂顧。
“大碑摧風雨”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