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望嵩高分草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東望嵩高分草木”全詩
東望嵩高分草木,回瞻原隰涌波瀾。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登封道中三絕 轘轅道》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登封道中三絕 轘轅道》是蘇轍所作,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登上登封道的景象。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青山欲上疑無路,
澗道相縈九十盤。
東望嵩高分草木,
回瞻原隰涌波瀾。
詩意:
這首詩詞表現了蘇轍登上登封道的過程和所見所感。詩人看到青山高聳入云,但山勢陡峭,給人一種欲上而無路可尋的錯覺。蜿蜒的澗道像九十個盤旋的環節,環繞在山腳下,給人一種彎道連綿的感覺。詩人東望遠處的嵩山,山巔上分布著茂密的草木,給人一種郁郁蔥蔥的景象。回頭望向原始的沼澤湖泊,波浪起伏,波瀾壯闊。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山勢和道路的形象,展示了作者在登封道上的所見所感。首句“青山欲上疑無路”運用了修辭手法,通過疑問句的形式表達了詩人登山的困惑和迷茫。接著,“澗道相縈九十盤”描繪了道路的曲折蜿蜒,給人一種猶如蛇行的形象,同時也增加了登山的艱辛感。詩人通過對遠處嵩山的描繪,展示了山峰的高聳和山間的茂密植被,表達了對自然景觀的贊美。最后一句“回瞻原隰涌波瀾”通過回望原隰的湖泊,表達了波瀾壯闊的景象,給人一種宏大的氣勢。
整首詩以景物描寫為主,通過描繪山勢、道路和自然景觀,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的感悟和對自然景觀的贊美之情。同時,也反映了作者面對險峻的登山之路時的內心矛盾與迷茫。整體上,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和生動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在登封道上的旅程和所感所思,展示了自然的壯麗和人與自然的關系。
“東望嵩高分草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ēng fēng dào zhōng sān jué huán yuán dào
登封道中三絕 轘轅道
qīng shān yù shàng yí wú lù, jiàn dào xiāng yíng jiǔ shí pán.
青山欲上疑無路,澗道相縈九十盤。
dōng wàng sōng gāo fēn cǎo mù, huí zhān yuán xí yǒng bō lán.
東望嵩高分草木,回瞻原隰涌波瀾。
“東望嵩高分草木”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