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幸有襦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已幸有襦裙”全詩
不憂無餅餌,已幸有襦裙。
造化真憐汝,耕桑不謾勤。
經過話關陜,貧病不堪聞。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蠶麥》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蠶麥》是蘇轍的一首詩詞,描繪了春天旱災時麥子只熟了一半,蠶絲只收獲了十分之一的情景。作者在詩中表達了對自然造化和農民辛勤勞作的感慨和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春旱麥半熟,蠶收僅十分。
不憂無餅餌,已幸有襦裙。
造化真憐汝,耕桑不謾勤。
經過話關陜,貧病不堪聞。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春天干旱的景象,麥子只熟了一半,蠶絲的收成也只有十分之一。盡管農作物受到了干旱的影響,但是作者并不憂慮沒有足夠的食物和衣物,因為他仍然幸運地擁有一件襦裙(一種古代的上衣)。這里,襦裙成為作者對自然造化的感激和對生活中一些微小幸福的體驗。
詩中的“造化”一詞指的是自然的變化和運行規律,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命運的感嘆。作者通過描寫農民勤勞的耕作和養蠶的辛勤努力,表達了對農民辛勤勞作的贊美。雖然他們面臨貧困和疾病的困擾,但作者希望這些困境不被輕易傳頌,以避免給他人帶來悲傷和痛苦。
整首詩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和生活的矛盾感受,同時傳遞了對農民辛勤勞動的贊頌和對命運的感慨。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感悟,詩詞傳達了作者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和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展示了蘇轍對現實的關注和對人情世故的洞察。
“已幸有襦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án mài
蠶麥
chūn hàn mài bàn shú, cán shōu jǐn shí fēn.
春旱麥半熟,蠶收僅十分。
bù yōu wú bǐng ěr, yǐ xìng yǒu rú qún.
不憂無餅餌,已幸有襦裙。
zào huà zhēn lián rǔ, gēng sāng bù mán qín.
造化真憐汝,耕桑不謾勤。
jīng guò huà guān shǎn, pín bìng bù kān wén.
經過話關陜,貧病不堪聞。
“已幸有襦裙”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二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