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屨跡散空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依稀屨跡散空庭”全詩
山藏復閣猶殘白,日照南峰已半青。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次韻王適春雪二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王適春雪二首》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春雪飄搖旋不成,
依稀屨跡散空庭。
山藏復閣猶殘白,
日照南峰已半青。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春雪的景象。詩人蘇轍看到春天的雪花飄搖著,但卻未能形成一片連綿的白色景象。雪花落在地上,只留下了模糊的鞋痕,而空庭院中的雪花也漸漸融化消散。山間的庭院和亭閣上仍殘留著一些白雪,而陽光照射在南峰上,已經使其中一半的雪花變成了青色。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描繪了春雪的景象,通過細膩的描寫和自然的意象,展示了詩人對雪的觀察和感受。詩中的"春雪飄搖旋不成"表達了雪花紛飛而不連綿的狀態,給人一種飄渺而不真實的感覺。"依稀屨跡散空庭"描繪了雪花融化后留下的模糊鞋痕,營造出一種寂靜而空曠的氛圍。"山藏復閣猶殘白,日照南峰已半青"則通過山間的庭院和亭閣以及南峰的變化,展示了雪花逐漸消融和陽光的照射,給人一種時序流轉和自然變化的感受。
整首詩情景交融,通過簡潔的語言和意象的運用,展示了詩人對春雪的細膩感受。這首詩詞以雪為媒介,表達了短暫而無常的自然景觀,暗示了人生的變幻和無常。讀者在欣賞詩詞時可以感受到詩人對自然的敏感和對時光流轉的思考,同時也能感受到詩人對美的追求和對生命的感悟。
“依稀屨跡散空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wáng shì chūn xuě èr shǒu
次韻王適春雪二首
chūn xuě piāo yáo xuán bù chéng, yī xī jù jī sàn kōng tíng.
春雪飄搖旋不成,依稀屨跡散空庭。
shān cáng fù gé yóu cán bái, rì zhào nán fēng yǐ bàn qīng.
山藏復閣猶殘白,日照南峰已半青。
“依稀屨跡散空庭”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九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