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來赴調合關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西來赴調合關繻”全詩
祖席且同開口笑,公庭未免折腰趨。
長安車馬偏欺客,魯國衣冠肯戲儒。
共憶故園歸計晚,舊游煙樹隔重湖。
分類:
作者簡介(楊億)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
《吳待問之蒙城簿》楊億 翻譯、賞析和詩意
《吳待問之蒙城簿》是宋代楊億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以描繪吳待問在蒙城的境遇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于現實社會中權力和名利的不滿和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西來赴調合關繻,
黃綬風塵厭九衢。
祖席且同開口笑,
公庭未免折腰趨。
長安車馬偏欺客,
魯國衣冠肯戲儒。
共憶故園歸計晚,
舊游煙樹隔重湖。
詩詞的意境主要圍繞著吳待問在蒙城的遭遇展開。吳待問出使調職到蒙城,但他對于現實社會中的權力和名利感到厭倦。他身著黃綬,風塵仆仆地走在擁擠的街道上,對于繁忙的塵世生活感到疲倦。
詩中提到祖席,意指祖先的座位,他們也曾經站在這個社會的舞臺上,面對權力、名利的考驗。然而,現實社會中的公庭之上,人們不得不屈從于權勢,低頭順從,折腰趨附。
作者通過對長安和魯國的對比,揭示了現實社會中的不公和虛偽。長安是當時的帝都,車馬眾多,但是卻欺負外來的客人。相比之下,魯國的衣冠士人卻不愿與儒者游戲戲謔,表明他們對于知識和學問的尊重和珍視。
最后兩句描述了作者懷念故園、渴望歸家的情感。他回憶起往昔的旅游經歷,思念著遠在重湖對岸的舊友,但現實的現狀讓他無法實現早日歸鄉。
整首詩通過對吳待問在蒙城的遭遇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于現實社會中權力、名利和虛偽的不滿和思考,同時表達了對故園、自由和真實的向往。
“西來赴調合關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ú dài wèn zhī méng chéng bù
吳待問之蒙城簿
xī lái fù tiáo hé guān xū, huáng shòu fēng chén yàn jiǔ qú.
西來赴調合關繻,黃綬風塵厭九衢。
zǔ xí qiě tóng kāi kǒu xiào, gōng tíng wèi miǎn zhé yāo qū.
祖席且同開口笑,公庭未免折腰趨。
cháng ān chē mǎ piān qī kè, lǔ guó yì guān kěn xì rú.
長安車馬偏欺客,魯國衣冠肯戲儒。
gòng yì gù yuán guī jì wǎn, jiù yóu yān shù gé zhòng hú.
共憶故園歸計晚,舊游煙樹隔重湖。
“西來赴調合關繻”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