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齊綢緞鳥聞疏磬”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趁齊綢緞鳥聞疏磬”全詩
趁齊綢緞鳥聞疏磬,出定高僧見偃松。
夜靜翕燈凝古殿,雨馀巖溜迸前峰。
昔年曾此題名處,素壁欹斜翠蘚重。
分類:
作者簡介(楊億)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
《留題黃山院》楊億 翻譯、賞析和詩意
《留題黃山院》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楊億。這首詩描繪了黃山院的景色和感受,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和歷史的贊美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
禾黍離離一徑通,
稻谷和谷物茂盛,一條小徑通向黃山院,
The rice and millet fields are lush and abundant, a path leads to Huangshan Courtyard,
游人攬轡即過從。
游客們牽著韁繩,從這里經過。
travelers pass by, holding their reins.
趁齊綢緞鳥聞疏磬,
趁著齊綢緞的鳥兒聽見清脆的鐘聲,
The birds of the Qi dynasty silk fabrics hear the sound of the distant bell,
出定高僧見偃松。
走出小廟,見到了屹立的偃松。
a high monk emerges to see the upright pines.
夜靜翕燈凝古殿,
夜晚靜謐,燈火閃爍,古老的殿宇凝固。
In the quiet night, the lamp lights shimmer, ancient halls stand still.
雨馀巖溜迸前峰。
雨后,巖石上的水滴滑下,沖向前方的峰巒。
After the rain, water drips down the rocks, bursting towards the peaks ahead.
昔年曾此題名處,
往昔年代,曾經在這里題寫了名字,
In the past, a name was once inscribed here,
素壁欹斜翠蘚重。
素色的墻壁傾斜著,翠綠的苔蘚重重疊疊。
The plain walls lean, covered in layers of lush green moss.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黃山院的美景,通過描寫農田的繁茂和小徑的通途,表達了自然的豐富和生機盎然。作者通過描繪游客經過黃山院的場景,展示了這個地方的受歡迎和重要性。詩中提到的齊綢緞鳥和高僧偃松,則象征著歷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底蘊。
詩人運用細膩的描寫,如夜晚的靜謐和燈火的閃爍,展示了古老殿宇的神秘氛圍。雨后的景象,巖溜迸發的場景,則增添了自然的生動和活力。最后,作者提到自己曾在這里題寫名字,素壁傾斜、翠蘚重重,表達了對歷史的尊重和對自然環境的喜愛。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黃山院的景色和作者的情感。通過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的交融,詩人表達了對黃山院的熱愛和贊美,同時也傳遞出對自然和歷史的敬畏之情。
“趁齊綢緞鳥聞疏磬”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iú tí huáng shān yuàn
留題黃山院
hé shǔ lí lí yī jìng tōng, yóu rén lǎn pèi jí guò cóng.
禾黍離離一徑通,游人攬轡即過從。
chèn qí chóu duàn niǎo wén shū qìng, chū dìng gāo sēng jiàn yǎn sōng.
趁齊綢緞鳥聞疏磬,出定高僧見偃松。
yè jìng xī dēng níng gǔ diàn, yǔ yú yán liū bèng qián fēng.
夜靜翕燈凝古殿,雨馀巖溜迸前峰。
xī nián céng cǐ tí míng chù, sù bì yī xié cuì xiǎn zhòng.
昔年曾此題名處,素壁欹斜翠蘚重。
“趁齊綢緞鳥聞疏磬”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五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