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思油幕從知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忽思油幕從知去”全詩
忽思油幕從知去,便挈縢囊冒暑行。
高第自須求甲乙,嘉招未用赴弓旌。
待看萬里摶羊角,即是三秋聽鹿鳴。
朝彥賦詩爭送別,藩侯置驛定相迎。
不知誰啖牛心炙,又見清談一座傾。
分類:
作者簡介(楊億)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
《元道宗弟兄東游》楊億 翻譯、賞析和詩意
《元道宗弟兄東游》是宋代楊億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王謝江東推世胄,
機云洛下振才名。
忽思油幕從知去,
便挈縢囊冒暑行。
高第自須求甲乙,
嘉招未用赴弓旌。
待看萬里摶羊角,
即是三秋聽鹿鳴。
朝彥賦詩爭送別,
藩侯置驛定相迎。
不知誰啖牛心炙,
又見清談一座傾。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元道宗弟兄東游的情景。詩人講述了王謝家族在江東推崇的世家后裔,以及楊億自己在洛陽振興才名的機遇。他突然想起油幕中的知己,便帶著行囊冒著酷暑出發。他渴望在科舉考試中獲得高等級的職位,但受邀的宴會卻未能參加。他期待著能在千里之外看到羚羊的雙角,也希望在秋天聽到鹿鳴的聲音。朝彥為了送別他賦詩,眾多的官員競相派人前來相送。但是,他不知道是誰吃了牛的心臟炙烤,又看到了一座清談的座談會。
賞析:
這首詩詞以優美的語言描繪了楊億自己和王謝家族的情景,展示了他們的追求和憧憬。詩中使用了許多意象和修辭手法,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
詩中提到的王謝江東推世胄,機云洛下振才名,表達了王謝家族在江東地區的聲望和楊億在洛陽嶄露頭角的機遇。通過描述楊億挈帶縢囊冒暑行,展示了他對自己前途的追求和不畏艱辛的精神。
詩中的高第自須求甲乙,嘉招未用赴弓旌,表達了楊億渴望通過科舉考試獲得高級職位的心愿,但受邀的宴會使他無法赴約。這也反映了當時科舉制度對于士人的重要性以及他們追求功名的渴望。
詩的最后兩句,待看萬里摶羊角,即是三秋聽鹿鳴,通過描繪自然景觀,表達了詩人對于遠方的向往和對自然之美的贊美。這些景象也象征著詩人追求的理想和寧靜的心境。
整首詩詞情感豐富,描繪了楊億和王謝家族的追求和憧憬,展示了他們對未來的渴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也展示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贊美和對寧靜境界的追求。
“忽思油幕從知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uán dào zōng dì xiōng dōng yóu
元道宗弟兄東游
wáng xiè jiāng dōng tuī shì zhòu, jī yún luò xià zhèn cái míng.
王謝江東推世胄,機云洛下振才名。
hū sī yóu mù cóng zhī qù, biàn qiè téng náng mào shǔ xíng.
忽思油幕從知去,便挈縢囊冒暑行。
gāo dì zì xū qiú jiǎ yǐ, jiā zhāo wèi yòng fù gōng jīng.
高第自須求甲乙,嘉招未用赴弓旌。
dài kàn wàn lǐ tuán yáng jiǎo, jí shì sān qiū tīng lù míng.
待看萬里摶羊角,即是三秋聽鹿鳴。
cháo yàn fù shī zhēng sòng bié, fān hóu zhì yì dìng xiāng yíng.
朝彥賦詩爭送別,藩侯置驛定相迎。
bù zhī shuí dàn niú xīn zhì, yòu jiàn qīng tán yī zuò qīng.
不知誰啖牛心炙,又見清談一座傾。
“忽思油幕從知去”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