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催病骨夜寒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如催病骨夜寒入”全詩
只疑日失黃道去,又見雨含滄海生。
如催病骨夜寒入,似送客心衰思驚。
揚州青銅不在照,應有白須添數莖。
分類:
作者簡介(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苦雨》曾鞏 翻譯、賞析和詩意
《苦雨》是宋代文學家曾鞏的作品。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霧圍南山郁冥冥,
狹谷荒風驅水聲。
只疑日失黃道去,
又見雨含滄海生。
如催病骨夜寒入,
似送客心衰思驚。
揚州青銅不在照,
應有白須添數莖。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陰沉悲涼的景象。南山被濃霧籠罩,看不見明亮的光線,狹谷里荒涼的風聲驅散著雨水。詩人感到困惑,仿佛太陽失去了黃道的軌跡,但又看到雨水中蘊含著蒼茫的大海。這種景象使人聯想到疾病的骨骼在寒夜中受到催逼,同時也像是送別時心靈疲憊、思慮驚擾。詩人提到揚州的青銅驅雨器不再照亮,暗示著時光流轉,歲月的變遷,白發逐漸增多。
賞析:
《苦雨》以精細的描寫展示了一個憂郁的景象,通過自然景觀的描繪來表達內心的情感。詩中的南山、霧、風、水等形象勾勒出一幅陰冷、凄涼的場景,暗合了詩人內心的孤寂與哀怨。詩人以自然景物作為意象,將其與人生的滄桑、時光的流轉相聯系,以表達對光陰易逝、生命脆弱的感慨。
詩中使用了一系列象征手法,如“只疑日失黃道去”,暗示著詩人對時間流逝的困惑和迷惘;“雨含滄海生”,通過雨水蘊藏著蒼茫大海的意象,表達了人生的遼闊和無窮;“如催病骨夜寒入”,將病態的身體與夜晚的寒冷相結合,給人以凄涼之感。
最后兩句“揚州青銅不在照,應有白須添數莖”,揭示了歲月流轉中的變遷。揚州青銅驅雨器的消失象征著時光荏苒,而白發不斷增加則暗示著人老珠黃,時光不可逆轉。
總體而言,這首詩通過獨特的意象描繪和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憂傷和對光陰易逝的感慨,展現了宋代詩人曾鞏的獨特情感和才華。
“如催病骨夜寒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kǔ yǔ
苦雨
wù wéi nán shān yù míng míng, xiá gǔ huāng fēng qū shuǐ shēng.
霧圍南山郁冥冥,狹谷荒風驅水聲。
zhǐ yí rì shī huáng dào qù, yòu jiàn yǔ hán cāng hǎi shēng.
只疑日失黃道去,又見雨含滄海生。
rú cuī bìng gǔ yè hán rù, shì sòng kè xīn shuāi sī jīng.
如催病骨夜寒入,似送客心衰思驚。
yáng zhōu qīng tóng bù zài zhào, yīng yǒu bái xū tiān shù jīng.
揚州青銅不在照,應有白須添數莖。
“如催病骨夜寒入”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四緝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