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鳩已安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鳴鳩已安巢”全詩
鳴鳩已安巢,飛鵲尚求樹。
物情限與奪,茲理奚以據。
諒知巧者勞,豈得違所賦。
久無胸中居,頗識書上趣。
圣賢雖山丘,相望心或庶。
分類:
作者簡介(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南軒》曾鞏 翻譯、賞析和詩意
《南軒》是宋代文學家曾鞏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木端青崖軒,
慘淡寒日暮。
鳴鳩已安巢,
飛鵲尚求樹。
物情限與奪,
茲理奚以據。
諒知巧者勞,
豈得違所賦。
久無胸中居,
頗識書上趣。
圣賢雖山丘,
相望心或庶。
中文譯文:
坐落在青崖上的木制小軒,
蒼涼的寒日即將西沉。
鳴鳩已經安頓在巢中,
飛鵲仍在尋找樹木。
人與物的情感受到限制與剝奪,
這種道理又有何依據?
我理解聰明的人是辛勞的,
怎能違背天賦的才能?
長期沒有心靈的棲居之所,
我稍微懂得書本的樂趣。
圣賢雖然在山丘上,
彼此心靈或許相通。
詩意和賞析:
《南軒》是曾鞏的一首抒發思鄉之情的詩詞作品。詩中以青崖上的木制小軒為背景,描繪了寒日將落的凄涼景象。鳴鳩已經歸巢,而飛鵲仍在尋找樹木,形象地表達了作者與家鄉的隔離和思念之情。
詩中提到"物情限與奪,茲理奚以據",表達了作者對于人與物之間情感關系的思考。作者認為,人與物之間的情感是受到限制和剝奪的,但這種情感的基礎在哪里?作者對此表示疑惑。
接下來,作者認為聰明的人是辛勞的,不能違背自己的才能。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作者對于人們應該發揮自身才能,不違背自己內在天賦的思考和認同。
然后,作者表達了自己長期沒有心靈棲居之所的感受,但他在書本中找到了一些樂趣。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作者在離鄉背井的環境下,通過閱讀書籍找到了一種心靈的寄托和慰藉。
最后,作者提到圣賢雖然身處山丘,但他們的心靈或許會相通。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于與圣賢心靈相通的渴望和向往,也是對于人與人之間心靈相通的美好愿望。
整首詩詞情感沉郁,表達了作者對于家鄉的思念、對于人與物情感關系的思考以及對于心靈寄托和心靈相通的向往。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沉的意境,詩詞引發了讀者對于生活和情感的思考和共鳴。
“鳴鳩已安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án xuān
南軒
mù duān qīng yá xuān, cǎn dàn hán rì mù.
木端青崖軒,慘淡寒日暮。
míng jiū yǐ ān cháo, fēi què shàng qiú shù.
鳴鳩已安巢,飛鵲尚求樹。
wù qíng xiàn yǔ duó, zī lǐ xī yǐ jù.
物情限與奪,茲理奚以據。
liàng zhī qiǎo zhě láo, qǐ dé wéi suǒ fù.
諒知巧者勞,豈得違所賦。
jiǔ wú xiōng zhōng jū, pō shí shū shàng qù.
久無胸中居,頗識書上趣。
shèng xián suī shān qiū, xiāng wàng xīn huò shù.
圣賢雖山丘,相望心或庶。
“鳴鳩已安巢”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三肴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