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有西湖六月涼”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喜有西湖六月涼”全詩
塞上馬歸終反覆,泰山鴟飽正飛揚。
懶宜魚鳥心常靜,老覺詩書味更長。
行到平橋初見日,滿川風露紫荷香。
分類: 西湖
作者簡介(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西湖二首》曾鞏 翻譯、賞析和詩意
《西湖二首》是宋代文學家曾鞏的作品。這首詩分為兩首,下面是對這兩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第一首:
左符千里走或方,
喜有西湖六月涼。
塞上馬歸終反覆,
泰山鴟飽正飛揚。
中文譯文:
左符,千里奔走往來,
喜悅有西湖在六月的涼爽。
塞上的馬匹往返回歸,
泰山的鴟鳥肚皮飽滿地飛翔。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描繪西湖的美景為主題。作者曾鞏表達了他對西湖夏季涼爽氣候的贊美之情。他說自己像左符一樣奔波千里,最終來到了西湖,享受著六月的涼爽。詩中提到的左符可能指的是古代傳說中的左慈,他是個神秘的人物,被描繪為能夠飛行的仙人。這里作者通過引用左符的形象,表達了自己遠道而來,終于能夠親臨西湖的喜悅之情。
詩的后半部分提到了塞上的馬匹歸來和泰山上的鴟鳥飛翔。這些描寫展示了自然界的活力和繁榮。塞上的馬匹歸來,說明了邊境的安定,而泰山上的鴟鳥飛揚則表現了大自然的生機勃勃。通過這些描寫,作者進一步強調了西湖的美景,將它與其他自然景觀相比較。
第二首:
懶宜魚鳥心常靜,
老覺詩書味更長。
行到平橋初見日,
滿川風露紫荷香。
中文譯文:
懶散宜于魚和鳥,內心常常保持寧靜。
年老卻覺得詩和書的滋味更加持久。
走到平橋上初見陽光,
滿江河風和露水中彌漫著紫荷的香氣。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自然景觀和文學的樂趣為主題。作者認為寧靜和懶散是適應于魚和鳥的狀態,而他也要保持內心的寧靜。在年老之時,他感受到了詩和書籍帶來的樂趣更加持久。這表明作者對于文學的鐘愛,并且認為它們能夠給人帶來長久的滿足和享受。
詩的最后兩句描繪了作者行走到平橋上,初次見到陽光的情景。平橋是西湖的一個名勝景點,這里的陽光和江河中彌漫的紫荷香氣給人一種寧靜和美好的感覺。通過這樣的描寫,作者展示了自然景觀的美麗和他對于這樣的美景的欣賞。
總體而言,曾鞏的《西湖二首》通過描繪西湖的美景、自然界的活力以及對于文學的熱愛,表達了作者對于生活的贊美和享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西湖二首》
左符千里走或方,
喜有西湖六月涼。
塞上馬歸終反覆,
泰山鴟飽正飛揚。
懶宜魚鳥心常靜,
老覺詩書味更長。
行到平橋初見日,
滿川風露紫荷香。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西湖的美景以及作者對于自然和文學的感悟。
第一首詩描述了作者遠行至西湖,欣喜于六月的涼爽。他以左符的形象來比喻自己奔波千里,最終到達了西湖,并贊美了西湖的美景。詩中提到的塞上馬歸和泰山的鴟鳥飛揚,象征著安定和繁榮。這些描寫展示了自然界的活力和美好,同時也強調了西湖在這個背景下的特殊之處。
第二首詩表達了作者對于寧靜和文學的熱愛。他認為寧靜和懶散適合于魚和鳥,同時他也希望自己能夠保持內心的寧靜。老年之際,作者覺得詩和書籍的滋味更加持久,這表明了他對于文學的鐘愛和認可。詩的最后兩句描繪了作者行至平橋,初次見到陽光的美景,以及滿江河風中彌漫的紫荷香氣。這些描寫展示了自然景觀的美麗和作者對于這樣美景的欣賞。
整首詩以西湖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表達對于寧靜、文學的喜愛,表達了作者對于生活的贊美和享受。它展示了作者對于自然和文學的敏感性以及對于美好事物的欣賞之情。
“喜有西湖六月涼”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hú èr shǒu
西湖二首
zuǒ fú qiān lǐ zǒu huò fāng, xǐ yǒu xī hú liù yuè liáng.
左符千里走或方,喜有西湖六月涼。
sāi shàng mǎ guī zhōng fǎn fù, tài shān chī bǎo zhèng fēi yáng.
塞上馬歸終反覆,泰山鴟飽正飛揚。
lǎn yí yú niǎo xīn cháng jìng, lǎo jué shī shū wèi gèng zhǎng.
懶宜魚鳥心常靜,老覺詩書味更長。
xíng dào píng qiáo chū jiàn rì, mǎn chuān fēng lù zǐ hé xiāng.
行到平橋初見日,滿川風露紫荷香。
“喜有西湖六月涼”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