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手傳英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畫手傳英氣”全詩
畫手傳英氣,書筠見德音。
鑄銅余故鼎,啄草付春禽。
試望橋山路,蕭蕭翠柏深。
分類:
作者簡介(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英宗皇帝詞二首》曾鞏 翻譯、賞析和詩意
《英宗皇帝詞二首》是宋代文學家曾鞏創作的兩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繼文猶旦暮,
歸啟已謳吟。
畫手傳英氣,
書筠見德音。
鑄銅余故鼎,
啄草付春禽。
試望橋山路,
蕭蕭翠柏深。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英宗皇帝的形象和他的治國理念。英宗皇帝(趙曙)是宋代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間致力于文化藝術的發展和國家的治理。詩詞的開頭描繪了英宗皇帝的早起和晚歸,他在早晨早早起床,晚上歸來后還在吟詠著。這表達了他對文學藝術的熱愛和才華橫溢。
接著,詩中提到了畫手傳遞英氣,書筠見德音。這是在贊美英宗皇帝的文化才華和道德風范。畫手通過繪畫傳遞英宗皇帝的崇高氣質,而書筠則見證了他的高尚品德和音律。這些描寫表達了英宗皇帝在文化藝術方面的貢獻和其作為一位君主的高尚品質。
在接下來的幾句中,詩中提到了鑄銅余故鼎,啄草付春禽。這些意象表達了英宗皇帝對歷史的傳承和對國家的關懷。鑄銅余故鼎指的是英宗皇帝繼承前朝的傳統和歷史,將其發揚光大。而啄草付春禽則意味著英宗皇帝關心百姓,像春天的禽鳥一樣飛到人民的身邊。
最后兩句“試望橋山路,蕭蕭翠柏深。”表達了詩人對英宗皇帝的景仰之情。橋山是一座山峰的名稱,這里用來表示皇帝的位置和地位高峻。詩人試圖望向皇帝所走的道路,但只能看到茂密的翠柏樹,這暗示著皇帝的道路高深莫測,普通人難以企及。
總體來說,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對英宗皇帝的贊美和景仰之情,描繪了他在文化藝術和國家治理方面的貢獻,以及他高尚的品德和領導能力。這首詩詞通過對皇帝形象的描繪,展示了宋代皇帝的理想形象和治國理念,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皇帝的崇拜和景仰。
“畫手傳英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īng zōng huáng dì cí èr shǒu
英宗皇帝詞二首
jì wén yóu dàn mù, guī qǐ yǐ ōu yín.
繼文猶旦暮,歸啟已謳吟。
huà shǒu chuán yīng qì, shū yún jiàn dé yīn.
畫手傳英氣,書筠見德音。
zhù tóng yú gù dǐng, zhuó cǎo fù chūn qín.
鑄銅余故鼎,啄草付春禽。
shì wàng qiáo shān lù, xiāo xiāo cuì bǎi shēn.
試望橋山路,蕭蕭翠柏深。
“畫手傳英氣”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五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