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不事家焉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陳平不事家焉用”全詩
惰慵茍恃鄉井助,緩急孰與朋友共。
支離有疾上雖恕,陳平不事家焉用。
著書儻得一言利,長者或許酬內訟。
分類:
作者簡介(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種園》曾鞏 翻譯、賞析和詩意
《種園》是宋代文學家曾鞏的作品。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于陵為人灌園蔬,
我今園地不自種。
惰慵茍恃鄉井助,
緩急孰與朋友共。
支離有疾上雖恕,
陳平不事家焉用。
著書儻得一言利,
長者或許酬內訟。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作者曾鞏在于陵灌溉花園的經歷,并以此抒發了自己對于自己懶散之態度的思考。詩中表達了對自己怠惰懶散的反思,以及對于朋友間互相幫助的思考。
賞析:
《種園》這首詩詞通過描寫灌溉花園的場景,反映了作者自己的懶散之態度。他承認自己不親自動手種植花園,而是依賴于鄉井里的幫助。這種懶散與怠惰的態度使得作者在面臨緊急情況時無法與朋友共同分擔,從而引發了作者的反思。
在詩的后半部分,作者引用了歷史上的陳平和支離兩個人物來進行對比。陳平是西漢時期的賢臣,他雖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積極為國家盡職。而支離則是一個庸庸碌碌的人物,不思進取,不務正業。通過對比,作者表達了對于自己懶散態度的自責,認為自己不應該像支離一樣浪費時間。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夠寫出有用的書籍,獲得一句有利的言論,以便得到長者的賞識和回報。這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對于自己懶散態度的警示和反思,希望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現狀。
總體來說,這首詩詞以描寫花園的場景為線索,通過自我反思和對歷史人物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于自己懶散態度的思考,并希望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現狀。
“陳平不事家焉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ǒng yuán
種園
yú líng wéi rén guàn yuán shū, wǒ jīn yuán dì bù zì zhǒng.
于陵為人灌園蔬,我今園地不自種。
duò yōng gǒu shì xiāng jǐng zhù, huǎn jí shú yǔ péng yǒu gòng.
惰慵茍恃鄉井助,緩急孰與朋友共。
zhī lí yǒu jí shàng suī shù, chén píng bù shì jiā yān yòng.
支離有疾上雖恕,陳平不事家焉用。
zhù shū tǎng dé yī yán lì, zhǎng zhě huò xǔ chóu nèi sòng.
著書儻得一言利,長者或許酬內訟。
“陳平不事家焉用”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